共计 5195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13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就像麦当劳、沃尔玛、迪斯尼?现代艺术也能“连锁经营”?
呵呵,古根海姆所体现的,也许就是美国文化的一种现代思维和当代意识——对它所展示的一些内容,咱这土老帽可能一下还没法理解和接受,但是这种充满想象的思维和意识,感觉上还是挺过瘾的。。。。。。
离开MoMA,Z说中央公园旁还有一家博物馆“古根海姆”,是世界上最知名的、以全球连锁方式展示现代艺术的博物馆。
现代艺术也能“连锁经营”?
于是我们沿着中央公园东面的第五大道一路往北,在第89街路口看见一座白色的圆形建筑,Z说这就是古根海姆博物馆了,也是它全球连锁博物馆群的总部——哦,看上去它盘旋而上的楼层有点像沿着柱状缠绕堆起的白色头带,飘逸着,又有点像一座路边的圆形停车场,Z说早年,它可是曼哈顿带有地标性的建筑。
大楼前壁镶嵌着“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s”一行大写字母,“所罗门·R·古根汉姆博物馆”——呵呵,走进博物馆之前,咱就先聊聊这个颇感生疏的古根汉姆吧。
一个精明而富有的犹太人,和一个德国贵族后裔的“非具象艺术”
有人说,所罗门·R·古根汉姆是美国人,因为他出生在这里;也有人说是瑞士人,因为其家族来自瑞士;咱国人喜欢讲“根”,那么他实在是一个德裔犹太人。
呵呵,一说到犹太人咱第一概念就是会赚钱,显然古根海姆也不例外。传说其家族刚移民美国时还只是一个卖石墨的小商贩,后来因代理欧洲发明的针织机赚了第一桶金,而当他发现挖煤更赚钱后开始投资煤矿,家族生意便日益兴旺起来——哦,也有说是铜矿或银矿的,反正凭着犹太人对金钱敏锐的嗅觉,以及这块土地丰富的矿产资源,再加上二战的机遇,发达后的古根海姆家族所拥有的财富,据说可媲美二战前欧州最富盛名的罗斯柴尔德家族(Rothschild Family)。
所有的暴发户几乎都一样,有钱了便要参政议政,其次就是模仿欧陆早年的那些贵族,搞收藏、玩艺术。而有意思的是,1927年古根汉姆也遇到一位德国贵族的后裔,为他画肖像的“非具象艺术家”希拉·吕贝小姐(Hilla Rebay)。
什么是“非具象艺术”(Non-objectivity in Art)呢?对这个让古根汉姆有点摸不到头脑的概念,我猜吕贝小姐是这样解释的:
首先她会说,“非具象”这个词出自德国术语“Gegenstandslos”,表示艺术文学性的“没有对象”。
太抽象了,能具体点吗?
“美学上从经验世界获取形式的抽象观点与纯艺术创造上的非具象二者之间”,而后者已逐渐成为“欧洲当代绘画中一种实验性的潮流”,一种“新艺术风格和审美哲学”——它“充满了神秘的内涵”,而所表达的最高美感和精神法则所产生的影响更是“前所未有”。
能再具体点吗?
她告诉古根汉姆,“非具象”的代表人物是俄罗斯艺术家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他是最早阐述这种“纯粹的非模仿绘画”的人——“艺术家布满颜色的画布上充斥着生动的集中或对比的形式……,把颜色比作音乐声调,形状比作不同感情的载体。”也正是他发明了,“其所指的艺术家内在需求的正式的语言表达体系。”
最后,吕贝小姐对富有的古根汉姆这样表达了她的“艺术使命”:
“还有比绘画中从具象到非具象,在从物质到精神的过程中更伟大的前进步伐幺?因为我们注定要更有创造性,转向精神世界是我们的命运。人文主义将得到发展并自然而然地从伟大的艺术上感受到更多的能量,这便是非具象杰作的辉煌。”
哈哈,这还是上世纪30年代的故事,但是咱今天听了似乎仍然有种不着边际的感觉。然而正是在吕贝小姐的诱惑下,古根汉姆从1929年起,便开始了他对这一“相对未知领域”所进行的收藏——罗伯特·德劳内(Robert Delaunay)、瓦西里·康定斯基、费尔南达·雷格尔(Fernand Leger)、纳吉(Laszlo Moholy-Nagy),古根汉姆购买了不少非具象艺术家的作品,并将它们挂满了自己的古根汉姆酒店套房的墙上。
不过,这还不是吕贝小姐的最终目的,她的梦想是能公开展出这些作品,从“艺术上真正促进、鼓励和教育以及启蒙大众”——为此,1937年古根汉姆决定专门成立一个用自己名字命名的“所罗门·R·古根汉姆基金会”,以帮助吕贝小姐实现她的梦想。
基金会成立后,古根汉姆又在曼哈顿东54街租下一个旧汽车展示室,1939年,吕贝小姐的“非具象绘画美术馆”(The Museum of Non-Objective Painting)终于诞生了,并出任了第一任馆长。
1943年,古根汉姆决定建立一个永久性的美术馆,以容纳自己的藏品和举行基金会活动,吕贝向他推荐了大名鼎鼎的现代主义建筑师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据说她曾与赖特探讨过对“非具象”的理解,赖特是如此回应的:
“一种作为对创作者灵魂的直接表现而实现的,充满理性与理想化意味的新生的艺术。”而对比自己的设计,赖特说附近的大都会博物馆看起来就像个“异教徒的空屋”。
从“非具象绘画美术馆”,到古根海姆基金会博物馆
可惜古根汉姆并没有看到这座新的、充满想象的美术馆大楼——因为二战的影响,直到1949年他去世时大楼还没有动工。
希拉·吕贝也没能看到这座新的美术馆——尽管她得到年轻的新艺术家们的接受和拥护,为古根汉姆的收藏增加了730件。但是人们还是认为她关于“非具象艺术”的评价标准太过偏激,从而使得美术馆的收藏和展览的范围过于局限——1952年基金会通过一项要希拉?吕贝辞职的决议,而再也得不到古根汉姆支持的吕贝,最后也不得不卷铺盖走人。
哦,就连劳埃德·赖特本人也没能见到自己所设计大楼的竣工——1956年动工,1959年10月建成,但就在这年的4月,赖特去世了。
有人说它像一只茶杯,有人说像一条巨大的白色弹簧,还有人说像一只白色的海螺,简洁的螺旋形结构与传统的博物馆建筑风格迥然不同。
据说晚年的赖特一直在探求以一条三向度的螺旋形结构来包容一个空间,使人们真正体验“空间中的运动”——他认为“人们沿着螺旋形坡道走动时,周围的空间才是连续的、渐变的,而不是片断的、折叠的。”为此,他曾先后在旧金山设计了一家螺旋形的商店,在匹兹堡修建了一处螺旋形的车库。这次呢?当赖特用单纯的曲线组成封闭的结构,为博物馆设施安排、展览展示和艺术的审视与思考提供一种新的可能,呵呵,这是否就是他对希拉·吕贝“非具象艺术”在建筑上的一种诠释?
可惜赖特,乃至希拉?吕贝、古根汉姆都没能见到这样一座他们想象中的建筑,但是自从1959年10月21日它向公众开放后,就一直被认为是现代建筑艺术的一件精品——1969年它又增加了一座长方形的3层辅助性建筑,1990年再次增建了一个矩形的附属建筑,而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样子了。
不过因为希拉·吕贝的早早离去,所以它从一开始就不再是一座“非具象绘画美术馆”,而是以古根海姆基金会命名的现代艺术博物馆——希拉·吕贝的继任人,原MoMA绘画与雕塑部主任约翰逊·斯威尼(Johnson Sweeney)以他更宽阔的艺术视野和感受力宣称,“艺术品的收藏应同时包括非具象艺术之外的整个现代艺术史的发展。”
“近40年来,博物馆中的任何展品都无法与之媲美”
呵呵,尽管斯威尼跳出吕贝的“非具象”,为博物馆收藏了包括塞尚、梵高、毕加索和巴黎画派艺术家的多件作品,但是有人认为,近40年来博物馆中的任何展品,始终无法与博物馆本身相媲美。这一说法,无形间给了你一种冲动,一走进古根汉姆便忍不住要先打量一下眼前这座充满劳埃德·赖特灵感的现代建筑。
宽敞的中庭,就像一个高约30米的倒立的螺旋形空间,顶部是一个花瓣状的玻璃圆顶,四周则是沿着斜坡盘旋而上的六层挑台,台面以3%的坡度缓慢上升直达顶部,而一间间或大或小的展厅,就设在敞开的坡道旁,艺术品沿着螺旋环绕的墙面陈列着,有些就直接展示在坡道上——显然,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赖特,比本世纪初设计改建MoMA的日本建筑师谷口吉生更有想象力——只是这也能成为博物馆?它强烈冲击着当时人们对博物馆的传统观念,当时《纽约时报》就对这座“像茶杯一样的怪建筑”大加抨击,称“这是建筑与艺术之间两败俱伤的战争”,而一些批评家则将这种坡道弧线型的展览区视为“对绘画艺术的亵渎”,更有21位艺术家甚至签名拒绝在这里展出他们的作品。
哈哈,自然现在已经不会再有这种事发生了,没有一位艺术家不期待着能进入这座艺术殿堂,而不论你的涂鸦如何不被他人所接受,哪怕它只是画布上的一个点、一条线;或是一块石头、一条钢筋,只要能进入这座圣殿,它便成了让世人为之瞩目的“艺术品”。
洗脑?“非具象艺术”还是“当代艺术”?
观众没有MoMA多,门票也比MoMA便宜2元,18美元,但就参观来说,与MoMA最大的不同就是一进入它螺旋形的展区,你就不能摄影照相了,即使不用闪光灯也不行。哦,一般来说观众可先乘电梯先去到最高的第七层,然后顺坡道而下,整条螺旋形的参观路线长约430多米。不过咱还是随大流,沿着坡道从下往上走,因为咱心目中的那些现代大师的作品大多陈列在下面两层。
如塞尚的作品,咱在MoMA就没找到,而在这里看到了。还有梵高的《圣雷米的群山》(Mountains at Saint-Remy)、毕加索的《熨衣服的女子》(Woman Ironing)、马奈(Edouard Manet)的《镜前》(Before the Mirror),以及莫奈、席勒(Egon schiele)、帕斯金(Jules Pascin)等等。可惜不让拍照——咱曾尝试着偷拍一张,但发现博物馆的工作人员的眼神就像猫头鹰,似乎一开始就盯上你了。。。。。。
不过,对古根汉姆来说,让咱印象更为深刻的,还是那些让咱这土老帽摸不着头脑的展品,哈哈,心里总是免不掉嘀咕,这也是“艺术”?就从走上螺旋坡道走进展厅后所见到的第一件展品说起吧,这是一块靠在墙上四四方方的钢板,前面放着一块普普通通的圆石头——仅此而已?对,仅此而已!你能想到吗?偌大的空间所陈列的就是一块钢板+一块石头。哦,石头前画着一条线,表示你不能跨过的界限,你只能站在线外面看,然后就看你自己的想象啦——这是什么?或什么都不是?或就是钢板+石头?接下来的作品还是这种类似的钢板+石头,只是各自的摆法不同,或光线的角度不同而已。
好了,更有味道的一件“作品”是一屋子的钱——不是堆满钱的房间,而是房间的四壁、立柱,从下而上直到天花,全部用一张张一美元的钞票贴得满满的——据说这位艺术家是在一次参展中获得10万美元的奖金后灵光一闪所得出的创意。他把10万美元全部兑换成一美元的纸币,然后用它们贴满了这两间房间的每一个角落——趁工作人员不注意,咱还是偷拍了一张照片,等整理后放上博客相册吧,我想这似乎也谈不上什么知识产权吧——咱中国的暴发户不也喜欢用钱贴在家里炫富吗?只是咱国人从没想到,这也是“艺术”。
更玄乎的就是所谓点、线的“艺术”了,真的,就是咱家里油漆墙壁用的那种刷子,在巨大的白板纸上刷上一点,或连成虚线,或连成直线,或点、线相间,或虚线和实线相间,或红色的,或蓝色的,或粗或细,或就在白纸板四周各画一笔——它出自一位韩国艺术家,而且居然占据了楼上近两层的展厅。
Z忍不住跟旁边的工作人员聊天,问问他们的观感,有意思的是他们也大多笑笑耸耸肩膀。呵呵,实在是大开眼界,我不知道这样的艺术品,是否是在考验(或是玩弄?)着你的智商。。。。。。
相关链接:古根海姆基金会旗下的博物馆“连锁店”
有人说,如今“古根海姆”已经成了一种跨国文化投资的“专属符号”,一张全球连锁的现代艺术博物馆让人炫目的名片。除了咱这次参观的曼哈顿古根海姆博物馆和基金会总部外,它在世界各地还有不少“连锁店”:
其中最知名的是西班牙的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Guggenheim Museum Bilbao)。其次是意大利威尼斯的佩姬·古根海姆美术馆(Peggy Guggenheim Museum),据说佩姬·古根海姆是所罗门·R·古根汉姆的侄女。此外还有德国柏林的古根海姆博物馆(Deutche Guggenheim Berlin)和美国拉斯维加斯古根汉姆爱尔米塔什美术馆(the Guggenheim Hermitage Museum in Las Vegas),只是后者因经营不善已经关门。立陶宛也有一座古根海姆博物馆——哦,插一句,据说它就是由设计广州珠江新城音乐厅的那位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 )所设计的。位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布扎比古根海姆博物馆将于2013年开馆,是古根汉姆博物馆中规模最大的一座。而古根海姆博物馆基金会也曾探讨在香港西九龙兴建三座博物馆──现代及当代艺术博物馆、活动影像博物馆和设计博物馆,从而将西九龙打造成一个“世界级的文化中心”。
途人 《纽约行(9)——“非具象艺术”? 古根海姆博物馆(Guggenheim museums)》
相关阅读: 纽约热门旅游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