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黄石预订优惠

纽约故事

8次阅读
没有评论

共计 4606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12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到纽约将近两个月,也到了冷的天气,风带着海边的湿气穿过大街小巷,触动一丝感性的神经。离国之后,好多人问我这边的生活怎么样。谢谢大家的关心,笼统的说,不错。这是一个你会爱上的地方。来到这边的确感触良多,想更加详细地对这个问题有一个回答。
   
   

刚到纽约的时候,下了飞机坐着车奔向公寓,车窗外阳光灿烂得不像话,那时还是夏天,空荡的蓝天上面有棉花糖一样的白云。开到Williamsburg大桥的时候,遥遥地看到曼哈顿这个小岛,轮廓线和颜色是想象了无数次的模样。纽约这个城市太过美好,就像永远不可能被你真正拥有一样,却因了这种距离让人更加迷恋。

   

这一个多月来,看过了曼哈顿的落日海面,中央公园的树荫草坪,博物馆的数不胜数,时代广场的纸醉金迷,洛克菲勒中心顶楼的极致夜景,半岛的黄昏海滩,网球赛的人山人海,百老汇的车水马龙,长岛的与世隔绝。交流比短途旅行好的地方就在于你看得到这个城市的美好和衰败,灰霾和瞬间的光彩,你懂得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你懂得后街小巷的昏暗,还有行人路上每张脸的故事。

   

总之难以言尽,只能零零散散地写一些各个方面的想法,是回顾也是对关心我的人的一点点叙述。

   

关于生活方式


大抵出国后人都会慢慢变化,在人格的两个维度上有所偏摆,一端是外向开朗,象是来到了自由国度迫不及待地想诗酒趁年华,另一端是安静内敛,开始回归自己的内心,把精神集中于生活本身与学业上。两端都是极好的异国的生活,不能说孰好孰坏,对自己认识得更多和对这个世界认识得更多一样重要。

   

于我而言,我这段时间好像过得很安静,因为课不多,多了很多可以自己支配的时间,生活变得规律充实,倒是忽然发现自己挺喜欢这种状态的。在北大每日睁眼,就给自己列一张to do list,在上课的见缝插针之中填充自己的的焦虑浮躁,两年下来,尽管可以享受某些时刻,但还不能说完全平衡得了内在和外在压力。但在这儿,心里却有不一样的清净。
   
   

可能是环境和心境有很大的关系吧,一个人的房间,可以自由支配睡眠时间,晚上看完书大概十一点就可以睡觉,学习的时候把阅读材料印出来,坐在法学院软软的沙发上细细地看,华盛顿广场就在一条街外,下课后去散散心,看看弹吉他,跳舞,或者晒太阳的人,世界上那么多消磨大好夏日的人多得是,不多你一个。晚上偶尔会去健身房跑跑步,打打球,感受身体舒展而轻松的样子。房间宽敞得可以随时保持整洁,衣服就丢给洗衣机和烘干机了,不劳我操心。每日早上醒来,拉开百叶窗看到阳光洒满房间,行人悠悠闲闲地推着婴儿车拉着狗狗走过,就会觉得积极得不得了,步履轻快地去上课,开始新的一天。
   
    

寂寞?当然有。刚来的半个月,在东半球的夜晚一遍又一遍刷新大家的新鲜事却寥寥无几。寂寞让人抑郁,尤其是那些要赶作业被憋在房间的周末,窗外大好蓝天只能看到一角,好苦。只是无人陪伴的抑郁和众人环绕的烦躁究竟哪个让人死得更快,我也不知道。习惯真是个好东西,它让你把每日背负的刻意调整变成自然,抑郁的重量随着习惯逐渐减轻,不见。
    
    

生活过得平淡如水,根本不像许多人想得那样精彩壮阔,那些令人羡慕的美丽图景,都是这座城市给予的,与我本身无关。这一个月象是缓冲期,我记得我半年前有个签名一语成谶,"walk out of comfort zone",当时并不理解它的意思,现在终于有点体会了。走出自己适应的圈子是特别痛苦的一个过程,你习惯的评价标准放在这边根本不适用,你习惯的人际交往方式和这边根本不搭调,案例不能完全看懂,去商店买东西总是忘词,想找个外国友人聊天,聊完几个基本问题两个人就端着饮料无言,心里真是各种草泥马狂奔而过。但是如果有勇气走出原有圈子,收获到的见识不是蜷缩在原来那个小世界所能比拟的。怎么重新建立让自己舒服的圈子真是最艰难的过程,虽然经历了很多纠结,而且目前也正纠结着,但终究是过了那段和自己拧巴较劲的阶段了。

关于社交这件事

   

秋季学期开学的一个好处在于,各种orientation和party让你迅速与各种人达成浅层了解。当然如果回去不加Facebook,大概就停留在认脸叫不出名字的尴尬程度。Social这件事在留学生眼里真是见仁见智的两难,参加太多趴过于热情会给人留下try too hard(某巴西人评价部分中国学生)的印象,但是如果见面不热情打招呼不贴脸不勾肩搭背又会让人觉得太内向,会被人疏离。

   

而且关键是,建立友谊不仅仅只是见面寒暄或者一起hang out,两个人至少得有共同兴趣相似价值观吧,要不然谈完你叫什么你上什么课你以前在哪里工作还能说什么?电视剧?你看的美剧都是美国中年妇女才喜欢看的;歌手?大部分有品位的美国大学生都不听billboard上的歌;运动?谁会在国内看橄榄球啊,足球网球篮球勉强能够搭上话,但是两个女生谈篮球不是很奇怪幺= =;食物?我觉得我们和外国人唯一能够达成共识的菜系只有意大利菜了,我们对热狗无感,他们对中国菜还算喜欢,可一说最喜欢的就是左宗棠鸡,这是个啥啊?

   

也不是没有办法的,学姐支招说,最好的还是同上一门课的同学,大家一起做做笔记,讨论问题,交小组作业,这种友情也是实打实的。我实行了一个多月,这个还是蛮可行的方法。这也是国外法学院的好处,都是小班教学,大家上课就围在一张小桌子前面,面面相觑,怎么着都能从脸熟混成交情。
   
   

至于趴体嘛,我可以理解美国人周一到周五认真勤恳工作学习,周末放纵一下享受一下人生。但是自己实在是不太接受夜夜笙歌的气氛,被搭讪也有,不过肯定不是因为自身魅力,而是因为他们喝高了= =。于是在证明了一下自己不是social能力缺陷之后,果断退居早睡早起的生活。

   

其实在美国还挺自在的,你本身就是美国多元文化的组成部分,无论你来自哪里,你都会觉得在这里可以很坦然。有时候自在来于无所谓。美国奇葩太多,即便你变成了奇葩,也会泯然在众多奇葩之中。你的一举一动不用再在意别人怎么看,纠结的时候给自己一句who cares就一了百了。上课发言怕出丑?who cares.和男生一起住?who cares. 这也是特别好玩儿的事情。你还可以给自己多加一句关他们啥事,什么心理负担都没有了。
   
   

关于学术

   

有一个我觉得很有代表性的说法,就是说中国人无法像美国人一样在美国通过扩展人际关系来获得这个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只有扎实的学术和知识能力才能让你在美国站稳脚,获得社会的认可。 
   
   

也是在这里开始,我才觉得我过往两年的法学院学习的薄弱,在国内,你会抱着一种学的东西能拿一个好的成绩就行的态度,反正出来工作以后重新学的的是另一套东西,靠的更多是经验和积累。但是在国外,如果你所凭借的专业知识都不能赢过美国人,那么美国需要你的意义就丧失了。
    
    

美国法学院的学业压力真的不一般,就算是我这种闲云野鹤没有压力的人,都觉得应接不暇。当然,我现在已经觉得和别人抱怨学业压力是一件很不上道的事情了,像在北大各院攀比疯人院名号一样。谁都有苦的时候,出国念书谁不是吞了几把辛酸泪,面不改色游刃有余才真心让人佩服。对生活的掌控能力是对一个人能力的最根本体现。在智商不相上下的较量中,对时间的安排和生活的掌控成为区分人层次的决定因素。我娘亲说连自己时间都控制不好的人,怎么控制自己未来。

   

当然,我每天也会特别哀怨地想,我英文那么差,出来念什么书。托福听力阅读满分都无法解决我看书看不懂的问题,加上我不熟悉的金融知识,简直就是摧毁信心的过程。上课的时候一边练听力一边练速记,在一群JD之中插不进话。刚开始的时候我极其焦虑,想证明自己,想更积极。感谢皙皙,我现在已经坦然了,看不懂就慢慢看,听课听脱节了就停下笔记细细听,只要看书越来越顺,口语更加自如就算好事。把大脑那些原来用来埋怨自己的容量,用来正视实际问题,看着自己一点点有所进步是很欣喜的。我不祈求来这边两个月就能和native一样完全没有隔阂地交流,但只要比原来更好,就算不枉负这半年的经历。

   

(那些大牛六个A什么的,就不拿这些东西瞎比较折磨自己啦,不过还是学好英语再出国呀)

   

关于其他

   

纽约有个很好的地方就是,这里念书的很多都是律所的律师和合伙人,和他们谈职业甚至人生选择,他们往往能给予很中肯的建议和帮助,我在这两个月着实受益匪浅。大家有时候一起聚餐的时候,说京城律所的八卦消息和钩心斗角,听得我津津有味。作为一个小本,真的见识到不少法律界的有意思的事情。这大概也是交流的意外的惊喜吧。

   

至于其他,就像我前段时间所发的微博一样,美食和美景都不可辜负。
   

食物是有情意的,它是安慰,是思乡,是熨帖,是耐心。吃一顿好的,世界观都会改变的。一直认为,会自己做饭和有独立经济来源是人格独立的两个前提条件,如果不能每天吃到自己爱吃可口健康的菜,那算什么。现在虽然不能做到经济独立,但是会做饭已经在独立的道路上开始奔跑了,默默地给自己赞一个。

   

刚来纽约的时候,冰箱里什么都没有,和子牧一起买了食用油和鸡蛋,用平底锅煎的两面金黄,撒上一点盐和黑椒,居然好吃得惊人,鸡蛋香得满屋子都是,一口咬下去,边缘焦黄内里软嫩。于是每个早晨都在平底锅的滋滋声中开始新的一天。
   

后来就开始在我们的小屋子里摆晚宴了,把大家都叫过来,动用屋子里的所有椅子和碗筷,大家一边聊天,我和子牧两个人忙活着。一个锅里面炖着鸡腿,一个锅里焖着虾,还有一锅汤在咕噜噜地滚着,领着朋友们来的时候,一走上我们房间的楼道就能闻到炖肉的香味。鸡腿要先腌半个小时,然后放到油锅里煎得金黄,倒入调料慢慢炖着,直到锅里的汁结成褐色的胶状,盛出来肉都酥烂。焖虾更是喷香,红的虾壳配上绿的葱段,更是诱人。我们做饭慢,常常最后很迟才让大家吃上饭。不过气氛总是很好的,他们聊着天,说着笑,我在油烟之间忙得不亦乐乎。菜最后端上来之后,大家碰杯,然后扫的一干二净,最后特别热心地帮着忙洗碗收拾客厅。我和子牧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尽管辛苦麻烦,更是对做饭这件事乐此不疲。
   

的麻婆豆腐,红烧茄子,手擀面,腰果虾仁是一绝。而我就擅长做鱼肉虾以及清炒蔬菜。每天下午,看书看得烦闷的时候,子牧就说做饭吧,然后两人就雀跃地跑出来准备食材。每周去一趟中国城,盘算着下一周吃什么,还有时绞尽脑汁想翻新菜式,每个晚上等着最后一个菜出锅的时候,我俩总有一种成就感和感动默默流动。
   

有的周末,师兄师姐会邀请我们去吃火锅,都是特别简单的食材,偏偏就从傍晚吃到了深夜,说得来劲的时候就忘了时间,有一天晚上甚至半夜两点才恋恋不舍地散伙,回去的路上正好遇上趴体结束,和一群撒酒疯的人一起回公寓。大家带去的水果吃完一种又一种,聊天聊得饿了就又继续煮面煮馄饨。食物和感情总是密不可分,最后大家甚至不记得吃了什么,只记得一直笑着聊着的酣畅淋漓。
   

现在对待食物更加耐心,再复杂精细的菜,只要细心做,放入心思,都会好吃的。我们之所以想念妈妈做的菜,就是想念那一份不可复制的爱的心思。而吃菜的人呢,只要能体会到那一丝融在食物中的柔情和心意,便能温暖一晚上的肚子和心。
    
   

而纽约至今为止给我留下的印象,大概就是满口奶油泡沫的咖啡配上周日的好阳光,还有小甜蛋糕配上繁华的商业街,走过stern学院门口的墨西哥肉卷的香味。




绿s岛屿      《纽约记事》


相关阅读: 纽约热门旅游线路

正文完
全球早鸟优惠
 
Meijia
声明:此文章由 Meijia 2013-02-05上传,共计4606字。
转载说明:美加旅行资讯网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承担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信息(文字或图片),请发送邮件至webmaster#meijialx.com(发邮件时请将#替换为@)与我们取得联系。
评论(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