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黄石预订优惠

美国日记(一)

8次阅读
没有评论

共计 5709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1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2011年11月23日

 

下午三时,已经在浦东机场了。

 

CO86 航班延误获得了我心理上的理解–连上海都这阴沉沉的天,纽约估计好不到哪里了。果然,办理登机手续时,柜台的人说飞机晚到。

 接下来就是超出预期的等候了。好在我这人越来越能够随遇而安–想起来某年在拉斯维加斯机场准备飞夏威夷,也由于飞机晚到,我在那里从日出等到了日落,深夜到达夏威夷后,依旧能够兴致勃勃地和导游聊天。

 

去咖啡座上,一杯红茶,再拿一本书。接了个电话,和同事讨论关于12月5日慈善晚会的事情,他说了关于工作人员要规定服装的建议,但是建议没有被领导采纳–同事潜在的意思,我大概能够猜测,许多人以为我能够和领导直接陈述–可是,我自己知道,在直抒己见之前,我也忐忑不安,也一样担心挨骂,如果不是非得坚持,不是涉及原则,我也不会非要把自己的想法说得那么干脆和直接:工作人员服装,不是原则问题的。

 

我想,这位同事,有时会对我失望,但这也是我的原则。

 一边看书,一边嘴角荡漾起幸福的笑容—我从来没有认为自己很脱俗,相反对于俗世里的许多细节,我一样喜欢,一样珍惜,一样渴望。我会在旅行途中,为自己增添喜欢的礼物。

 

关于礼物,是可以一路联想下去的。许多年前,也曾是个很期盼礼物的人—无关礼物的价值。一位朋友,在我念大学的时候,给我寄了一张剪报,那是一张《文汇报》,上面刊登着一篇文字《幸福之杯》,描写一个失恋女孩,忧伤到绝望,最后因了父亲的一张压在玻璃杯下的纸条,而感悟到生命和亲情更加可贵。收到那封信和那张剪报时,我在幸福里,几乎发狂。

 

许多年后,内心真正感谢上帝,让我在很年轻的时候,经历得到和放弃,经历喜悦和悲痛……所有的经历,都是生命里不可多得的礼物,回首时,我们在更宽广的爱和包容里,懂得一直有说走就走的自由,本身便是一份令人感动的幸福。

 在我们许多年的意识里,美国,纽约,是自由的另一个代名词。

17:45,开始登机。

 

一路昏睡,醒来时,恰好都是乘务员开始分送饮料或者餐食。

 坐在我旁边的一堆老年夫妇,来自上海的普陀区,现在和儿子住在波士顿,他们要在纽约转机,那老妇人显然是爱着美国的生活,一路上跟我讲个不停,生活如何充实、丰富……

 

航班虽然起飞晚了将近两小时,但抵达纽瓦克机场(第一次认真注意到,纽瓦克机场的全称:纽瓦克-自由国际机场Newark-liberty Airport),却和预计时间差不多,正是这样的时间差,让我在机场又多等候了四十分钟,原来是那接机的导游提前查询航班信息,说是延误–有时想,为什么纽约给我的初次印象都不那么好呢?十多年前,我来纽约,坐在同事开的车里,遇见一个红灯,停下,突然串上来一个黑人,扔了一块脏脏的抹布在我们车前窗上,还装作擦玻璃,美国的同事立即扔了5美元到窗外,他便扬长而去–那时,我还年轻,不太能想象,纽约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美国东部时间晚上九点,我已经抵达了市中心的万豪酒店,办理完入住手续,走进宽敞、温暖的客房,我的心似乎才从迷糊中醒了过来–这幺多年,我似乎从未对纽约有过再来的想法吧。

 

酒店在世贸中心遗址附近,机场出来后,三十分钟的车程,经过建于1923年的一条隧道就到了。2001年后,我再没有来过美国东北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却几乎每年都来,都是在秋天,都那样一半公务一般休闲的。在我的内心,来过多次,未必说明我真正喜欢它,至少喜欢纽约的程度,不那么深。

 

时差严重出现了,入睡后,梦多,醒来,看电视,再浅睡,梦中以为有人在敲门,自己还用中文应答:谁啊。电视里在放很老的一部片子《乱世佳人》,不记得自己看了多少遍了。 从高中开始看录像其算,每隔几年就会在电视银屏上又相遇,每次还都会保持着观看的兴趣,而每次看完,都会问:白瑞德为什么就不能再原谅一次斯嘉丽呢?

 

2011年11月24日

   

时差的反应,让我在清晨六时半就已经起床。

   

从窗户往外看,路上已经有车行驶了,虽然是感恩节前一天,但是大都市的繁忙,一早就呈现出来了。

   

这个初建于1624年的城市,许多年以来一直是美国的金融中心,也是世界最大的城市,在我们当年单纯得有些偏执的心灵上,它几乎就是“资本主义”的全部代表了。又逢着我们自身所在城市曾经有过的“不夜”之美名,故对隔着上万公里之外的更著名的大城市,内心从来不曾有太多的期望,对于太过迷离和繁华的地方,我总是无法分辨方向,有种不确定性。

   

去过,只是作为一个职业人,一个对陌生地方还有好奇的人,内心的一种平铺直叙,罢了。它不在日思夜想中,这是一定的。

   

去过了多次,也不曾认真地去翻阅它的过往,想那摩天的建筑,想那便捷、拥挤、忙乱、脏兮兮的地铁,想那所有的步履匆匆里……一味地,不具有可以观摩的惊喜,于是,不翻,或者说从来没有翻阅的冲动。

 

英文“New York”的意思是“新约克郡”,英荷战争结束,荷兰战败,则将名为“新阿姆斯特丹”的地方割让给英国,而当天正是英国国王查理二世的弟弟–约克公爵的生日,于是这个地方便永远成为了–新约克郡,自然是作为献给公爵的礼物。至于“大苹果”这一称呼来源,大抵也是指此地移民众多,是一个崭新的天地,有许多发展的机会,若一个新鲜苹果那般“好看又好吃”的吧?象是,许多年前,有人把上海称为“冒险家乐园”一样的吧?

 

已然翻开这过往的历史,便会对英国人到来之前的更古老的时光产生了兴趣。

 

1602年,荷兰派遣亨利·哈德逊到北美洲来寻找新领地,他们一行人在七年后抵达了纽约湾,沿着河流一直向上。次年,哈德逊带着本地土产和毛皮返回荷兰,接着更多的荷兰商人也就顺着相同的足迹来到了北美洲,从此在这里开始定居。但是,荷兰人真正落地生根,却还是到了1626年,他们以西印度公司的名义,用一些价值极低的商品和本地土著居民印第安人交换,取得了曼哈顿岛的拥有权,从此把这里称为“新阿姆斯特丹”,这时聚集的荷兰人已经达到三百人了。

自从纽约成为“新约克郡”被英国殖民后,人口也迅速膨胀,美洲通过出口大量的农产品,换回许多工业制品,虽然这大大刺激了本地经济的发展,却也使得劳动力缺乏的问题急剧加重,让纽约成为黑奴市场的大本营。英国新移民陆续在北美洲建立了十三州的殖民地,他们本来以为能够从此安居乐业,然而英国本土财政发生困难而加重了海外殖民地的捐税负担,这就是我们历史教科书里说到的美国独立的渊源。之后的许多事件,我们不仅在书本里读到,有时还会在考卷上写出来,比如独立战争的导火索“波士顿倾茶事件”,比如在费城召开的大陆会议以及发表的《独立宣言》……1776年,美国独立,纽约虽在战争中曾落入英军之手,但此时已经重新回到了新成立的美国怀抱。

 

一次世界大战,基本战场在欧洲,而在此期间,新诞生的美国经济却得到了长足发展,全国沉醉在一片欣欣向荣的气氛里。然而,1929年10月24日,纽约华尔街的股市暴跌,三天之内损失了大约一百亿美元,这个数额远远超过了市场上的通货,经济大恐慌随之而来,并连锁反应了全球,之后,爆发了二次世界大战。

 

战争让人类苦痛,却让美国在声誉、经济和精神上,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战争之后,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强的国家,从独立起算,不过一百七十年的历史。中国人古话“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道理,一次又一次,从正面、侧面、反面对各种事件的发生进行了验证,多年没有在美国本土发生战争的了,却在2001年的9月11日,当地时间早晨八时四十五分左右,美国民航班机被恐怖分子劫持,开始了连续撞击纽约世贸大楼的可怕历程……

 

在十多年前游历纽约时,无一例外地会到世贸大楼的顶部,以为那是世界之巅,是世界上最无可匹敌的精华之处,遥望哈德逊河以及其他矮下去的摩天大楼、街道上蚂蚁般移动的车辆和人群……年轻的心,在那一刻,未必真能那么淡然过。之后,一再来过,却在2001年之后,暂停,甚至在2003年已经做了美国签证,在成行之前,又放弃了。似乎不想太过亲近,又或者,觉得历史太短,总非我最爱的那一层?

   

这一次,时隔十年,因曾在新闻里目睹了它经历的沧桑,同情中带着一些欲望–那恐怖分子,如何就对这座大苹果城市,狠狠地咬了一口,让它在十年之后,还有伤口?记得我重新去美领馆办签证,那签证官翻阅我之前的护照签证页,问我:怎么许多年都不再去美国了呢?我答:是啊,这一次,就真地要去了。

   

这回,我专程去纽约的。入境时,移民局官员照例问我来此做啥,我的回答也很诚实:度假。

   

纽约如何成了一个度假的地方?

   

我的度假,大概与海滩、美食、日光都无甚关系的,我来此,是颇有些回顾的了,所以会选择坐落在世贸大楼原址附近的酒店。

   

八时,从酒店出门,沿着东九街,右转前行,过一条窄马路,就是南北方向的封闭式过街天桥,与世界贸易中心工地隔开。一直朝前走,有位警员,询问是否可参观,警员答可上网预约登记,获得免费参观券,然后凭券可以走到里面去细细看;继续前行,就走进了世界金融中心大楼,一共四栋楼,空旷干净,每层仍然有人在执勤,透过玻璃窗,看阳光下的世贸中心工地,很清晰,与世界其他工地无二,只时光太浅,9·11记忆的痛还隐隐的,那些连尸骨都无法找到的灵魂,好像漂浮在天空中……

   

到了十点,我已经来到了纽约唐人街,在这里吃广东早茶。

   

最早进入美国的中国人,据说只有三人,两男一女,在1848年,从台山搭乘了一艘帆船,飘洋过海–我们完全无法想象当年如何一路颠沛流离的场景,只知道早期华人在美国从事的工作,都是最苦、最累,有时甚至需要冒着生命危险。1880年,美国发生了经济危机,大批白人失业,但是中国人却反而还能坚守,于是,中国人变成了无端指责的对象,好比今天世界贸易格局里的诸多纷争一样。加州甚至通过了《排华法案》,无路可走的华人只好向东海岸迁移,一批先进入纽约的华人在曼哈顿下城东南区的丛林街(Mott Street)和公园街(Park Street)附近落脚,十年后,便形成了唐人街。

   

纽约现在的华人人口已超过80万人,唐人街的面积也超过了四平方公里,     在它发展的过程里,将周边的犹太区、波多黎各区完全吞并了,也把意大利区蚕食了一部分。现在,它和纽约市政府仅一箭之遥,与华尔街也只是咫尺,同时还毗邻着世界表演艺术中心的百老汇–如此优越的地理位置,却仍然掩盖不了它是唐人街这一个特殊名称下的含义外延,它是充斥着各种干货、水果、食物气味的,店铺的招牌也是横七竖八地写着汉字,街沿处的污水和垃圾随处可见……如果不是为了胃口,我想,自己未必真地要来这里。

   

感恩节真是大假,在第五大道和麦德逊大街,都是一派安静的,店铺几乎都关闭了。巡逻的警员说,为了当天午夜 “Black Friday”的销售季开始做足准备。这样集中购物的冲动,在我这个年纪,已经消失殆尽。不理智的消费行为,只会出现在真正爱的品牌面前,而那些品牌,多半来自欧洲,无需在此地多停留,白白占用人家的购物空间。

   

还是坚持要坐船去海湾上看看纽约,在等候上船的时间里,我又步行到了华尔街附近。

   

走在Wall Street,两侧逼仄的大理石建筑群,挡住了初冬宝贵的阳光,让我在暗影里,去展开对阳光的渴望。在夹缝般狭窄的视线尽头,华尔街和百老汇大道的交汇处,三一教堂的身影反而格外具有了力量。1696年,英国圣公会购买了这块土地来兴建新教堂,1846年5月1日,在基督升天节这天,教堂对外开放,那时,它是曼哈顿下城区最高的建筑了,也成为进入纽约船只的欢迎灯塔。这栋哥特复兴式的建筑,在1976年被列入美国国家史迹名录。以为它总归和9·11事件没有直接的关联了,却不知,世贸中心坍塌,撞到了教堂院子里生长了一个世纪的无花果树。我轻轻地走过去,望望它旁边的墓地,不知道是否多了一些位置?在全世界最追求物质、竞争最激烈的地方,教堂的存在,是一种永恒的需要:精神和信仰。

   

联邦博物馆对面,在股票交易中心前方街上,那头铜牛塑像也还在的,旁边却用固定栏杆围了一圈,有警员和警车在一旁看护着,防止有人坐上去。导游说那一小块地是私人拥有的财产,怕那些“占领华尔街”的人群,走过去占有它。其实,零散的“占领华尔街”的人们,只在那公园内,坐着或者站着,好像往常那样,神情淡定、从容。

   

下午,坐了船,环游一圈。在纽约湾,在哈德逊河上,远望这个大苹果城市,是多么熟悉,蓝天白云,阳光太热烈,不能久晒。许多年前,我身穿一件淡紫灰的薄风衣,走入拥挤的人群,那是我第一次来到纽约,也是这样远距离地看这岛和城市,有着许多的新鲜;那时,是愿意排着长长的队,登陆到自由岛,渴望走近自由女神像,因为远远注视似乎无法释放心中好奇,甚至可能以为那样像模像样的拜访形式,才能表达心里对自由的尊重与向往……然而今日,我却是更愿意保持着距离,看她依旧如故,迎来送往世界各地的旅行者,而我那颗爱着自由的心,在经年的风雨里,在薄若蝉翼中已加入许多坚韧。

 

上岸后,在港湾畔的一间咖啡店,找了个户外的位置,要了一杯热巧克力,吹吹风、晒晒太阳。关于纽约,内心对它的印象无太多美好,但仍旧深刻。20多岁时,来到这里,夜晚,从车里出来,走到时代广场,巨大的霓虹显示屏前,大呼小叫……年轻的记忆啊,快乐也那么肆意。

 回酒店的路就开始拥堵起来了,第五大道已经排了长长的车流,旁边的第六街也塞进了许多车,几乎一动不动,不很耐心的出租车司机也按起了车喇叭,好像上海的景象,可惜这也于事无补的。封路似乎开始了,为半夜才开始的购物活动游行,也在哪个段落开始了。

 

晚上八时,家人来电,说在电视新闻里看到纽约街上彩车游行,MACY 百货85周年庆祝,问我为何躲在酒店客房里,而不去外面感受一下节日的气氛。我答,这气氛本与我这样的过客无关,况且这繁荣背后,大家都在议论的话题是:危机,不知道何日会落在自己头上。

 

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想法,对于那些参与游行、积极投身热闹的人群来说,不可谓不现实,只对于我这样越来越趋于冷静生活的人来说,也越来越做不到了。

 

纽约的繁华似乎依旧。

 

我也希望它依旧繁华。




爱旅行爱自由       《重逢和初见(纽约克利夫兰旅行日志)》


相关阅读: 纽约热门旅游线路

 

正文完
全球早鸟优惠
 
Meijia
声明:此文章由 Meijia 2013-01-15上传,共计5709字。
转载说明:美加旅行资讯网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承担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信息(文字或图片),请发送邮件至webmaster#meijialx.com(发邮件时请将#替换为@)与我们取得联系。
评论(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