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015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3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小时候,我家里放着两个巨大木箱,长三四尺,高约三尺多,阔约三尺。箱子的所有边角都镶嵌铁皮,两侧有铁环,箱身打上排排铆钉,其气派,只有戏班子盛戏服的“戏箱”可比拼。祖父告诉我,是外祖父带回来的“金山箱”。我的外祖父,在旧金山唐人街的企李街,和别人合伙,经营豆腐店二十多年。晚年,带着金山箱和被卤水腐蚀得残缺不全的手,回到家乡,却因买了几石水田,土改时被划为富农,外祖母不堪追迫浮财,上吊而死,不久之后,外祖父也郁郁而终。
外祖父的金山箱,也许是过分庞大的悲哀吧,长辈很少提起。到我长到有了足够的力气时,曾经打开盖子看,无非是旧衣服破棉被,并没盛满,和弟弟们捉迷藏,八九岁的身个躲在里面,仿佛一座黑得密密实实的小屋子,安全然而憋气。直到今天,读到家乡侨刊上《闲话金山箱》一文,才明白“金山箱”沉重无比的内涵。
告老还乡的“金山阿伯”携带“金山箱”原来是乡间众口相传的盛举:祥伯一人带回六个金山箱,在新昌花尾渡码头雇了两条帆船,经茭荻嘴循台城河转潮境水迂回曲折,浩浩荡荡地泊靠在大江村边,用了几十条壮汉耀武扬威一路鞭炮一路吆喝地扛抬着,回到周边老家。另外一位,带回三个“超级金山箱”,每个重二百斤以上。上岸后,每个由四条大汉扛抬,前后还有两人照应。四公里的路走了半天。“开箱”那天,全村像过年一般,男女老少涌进门来围观,一家人焚香拜过神明祖先,才打开箱盖。粗看来,“金山箱”乃是衣锦还乡的象征。彼时金山客在番邦,长年累月受了多少屈辱与磨难,不复返的青春岁月,从未享受到的家庭的温暖,告别时妻子是披着盖头的娇羞新娘,归来时却是龙钟老妇。老屋犹在,送儿远行的父母如今被神龛上的线香供奉着。失去的一切,拿什么补偿?就是庞大的金山箱,它所连带的气派,它向村人宣告:金山没白去,老子发了!中国人的爱面子举世闻名,箱子就是面子。
金山箱盛的,不会是贵重物品如美钞珠宝,那些该放进随身携带的箱子或口袋,据我父亲说,外祖父带回的两个箱子,里面最大宗的是洋烛。老人行前听说,家乡没电,煤油也短缺,于是准备了够用好几年照明。至于别的金山箱,其内容据说有新旧衣服,鞋帽巾帜,杯碗叉匙,铜盆铁锅。中国人节俭惯了,到了海外也爱收藏旧物,此外,为了撑门面,说不定不但放进旧物,也从别家的弃置对象中拣些充数,此所谓“有容乃大”。还听说,早年的侨乡,如果在街上看到阔口唐裤配厚绒西装的男人,那西装就是金山伯从箱中拿出来送人的。
相关阅读: 旧金山热门旅游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