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黄石公园旅游早鸟

旅美回国女孩:中美教育差别太大

67次阅读
没有评论

共计 4817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13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翘翘的马尾辫,充满青春气息的穿着,阳光般灿烂的笑脸,眼前的张驰和每个刚刚拿到录取通知书的孩子一样,眼睛里写满了轻松和愉快。让人怎麽也想象不出,这位可爱的“邻家女孩”在同学眼中是个很有传奇色彩的人物。

张驰在北京上的小学,后随父母到美国读了初中,刚上到九年级(相当于中国的高中一年级)又因父母工作的原因回到了中国。

张驰并没有在北京继续上高中,而是到了号称“高考集中营”的河北省一所县中度过了3年封闭式的高中生活,并且参加了今年的高考。

这样的经历在同龄人中已经算得上传奇了,更让身边人惊奇的是,刚回国的张驰除了英语比别人学得好以外,其他学科成绩都不怎麽样,数学只能考20多分,但是3年后,张驰的学习成绩已经攀升到全年级第二,最后的高考成绩是586分。

有人说,中国的学生学习负担太重了,中国的高考太摧残人,中国的教育把学生都变成了考试机器,对于从轻松自由的美国回来的张驰来说,这样的感触是不是更强烈?但是当问到张驰怎麽看待自己的经历时,她却说:“我不后悔回国度过的这艰苦的3年,这3年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也长大了很多。”

 

在美国,每个学生都会被称赞,但一切都得靠自己

“初中3年的学习真的非常轻松”,张驰说出了很多人对美国教育的印象。

 “在美国,得全A或A比较多的学生会被学校奖励看电影”,张驰介绍,3年中这样的奖励她经历过几次。

张驰应该算班里学习好的。但在美国,张驰并没有像在中国学校那样,因此被人另眼相看。“人们不会因爲你学习成绩的好坏决定是否跟你交朋友。”张驰说,“相反,人们会觉得只会学习的人是怪人,同学们会疏远他。”

在美国校园里最“风光”的是球队的队员和拉拉队队员,“每个男孩都盼望自己能成爲球队的一员,每个女孩都希望自己能穿上拉拉队的队服”,张驰说。

当然,在美国上学也有各种各样的考试,每学期结束的时候,学校会把学生的学习成绩寄到家里,所以,每个人的成绩只有自己知道,同学之间不会相互比较。

 “不比较,并不是说学习成绩不重要,只是学习成绩不是惟一重要的”,张驰说,在美国上学受表扬是家常便饭,有的人是因爲问题回答得精彩,有的人是因爲讲了很棒的故事,有的人是因爲帮助了别人,有的人则可能因爲换了漂亮的发型。

于是,在美国的学校里,学生看起来十分轻松自在。每个人都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因爲“无论你做什麽,都有可能得到肯定”。

 “不过这种轻松并不是绝对的”,张驰介绍,同样的作业有些学生几天就能完成,有些学生则要忙上半个月、一个月。

美国老师的作业很少有对错之分,每个学生的想法都会被认爲是有道理的,老师也不会督促学生学习,当然更不会强迫学生学习,“正因如此,在美国要想做出成绩要完全靠自己”。

一次历史课上,老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是,通过嬝疙禤⑧茪雯苤妞㤲颲啋均 (美国和西班牙之间的战争)。这种作业在中国的历史课堂上也非常常见,张驰便做了起来。

但查过资料后张驰发现,书上对美西战争的介绍有很大的不同,就连最关键的要素:到底是谁先发动的战争,都没有统一的意见。这让张驰多少有些意外。“在中国的课堂上,老师让我们学习的通常都是有定论的、有普遍认可结果的知识,这种怎麽也找不到标准答案的作业多少让我有些不适应。”张驰说。交作业的时候,同学们的答案五花八门,只要能讲得通的答案,老师都会给予肯定。

 “学生完成一份作业并不难,但是要想很好地完成一份作业则挺难的”,张驰说,美国学校更注重的是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业完成得怎麽样完全取决于学生的嬝甽q,“所以,学生想取得好成绩就需要自己大量嬝状袺鷏禤①A不想努力的话,成绩也不会很差”。

 

在中国,每个孩子都觉得自己跟别人有差距

 “刚回北京的时候真觉得太不适应了。”张驰说。在美国过惯了自由生活的张驰只有一个要求:给自己找一个能住校的学校。

爲了满足张驰的要求,也爲了让她能尽快补上落下的基础知识,张驰的父母给她找了北京周边一所县级中学,学校实施半军事化的封闭式管理。很多北京家长把管不了的孩子送到这些县中。

虽然在回国前张驰已经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但是真回来了才发现,中国和美国的教育相差太大了。

刚进学校的分班考试就给张驰来了个下马威。

张驰考试成绩排名1004名,全年级共有1500名学生。得知这个成绩后,爸爸的一句话让张驰的眼略@下子流了下来,爸爸没有批评张驰,但悠悠地说了一句:“这个名次是在考验我的数字能力,我还从没有见过这麽大数字的名次”。

紧接着是听不懂的理科,尤其是数学。“我终于了解了听天书的感觉”,高一那年张驰的数学课几乎没有及格过,有时仅能考出20多分。

 “从回来那天起,我时时刻刻都能感觉到自己和别人的差距”,张驰说。

学习成绩不好,没完没了的考试排名,周围同学营造的努力氛围,让张驰一下子感觉到了压力,这份压力从回国上学的第一天起就如影随形地伴随着她。

变化是从高二开始的。

班主任换成了数学老师,迫于班主任的压力,张驰开始试着认真听数学课,听了几节课后,发现数学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麽难,数学题也不像过去那样完全无法攻克。

张驰的数学成绩飞快提高,考试成绩也很快简璊F1000名,向500名进军,紧接着进入前150名、前50名,前30名……“我第一次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体会到了解出一道难题的愉悦”,张驰说,虽然没有了美国老师随时随地的表扬,张驰却体会到了另外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快乐,“我发现了一个全新的自己,原来只要我努力了,我还能做得更好”。

成绩好了,却经历了从未有过的巨大压力

 “如果我现在还留在美国,我可能无法发现我还有这麽大的潜能,我可能无法发现我还能这麽努力,我可能无法发现我能做得更好……”没想到,“残酷”的学习生活却给张驰展开了一个全新的自我。

但是,新的问题又来了。

张驰的成绩节节升高,一举考出了个全年级第二。“已经考到最好了,下次还能怎样?”张驰忽然找不到努力的方向了,更重要的是她无法想象下次考不好该怎麽办。

从未有过的压力笼罩着她。

 “那几天是我有生以来度过的最可怕的日子”,张驰回忆说。

宿舍里的同学都在看书,她却什麽也看不下去,只能睡觉。可是睡也睡不踏实,旁边同学只要一翻书“我马上就会被惊醒,以前从来没有觉得翻书的声音那麽可怕过”,张驰说,“过了一会儿,我又迷迷糊糊睡着了,可是又一个翻书的声音在耳边炸响。”她一下子清醒了。躺在床上眼睁睁地瞪着天花板,等待着同学下一次翻书的声音。

夜深了,翻书声换成了同学睡熟的呼吸声,可是张驰却怎麽也睡不着了。

失眠。

夜里睡不着,白天爲了弥补自己因爲缺觉而可能出现的学习效果差而更加努力学习。

几天下来,张驰再也坚持不住了。拨通了家里的电话,“听到爸爸的声音时我已经痊y满面”,爸爸没有说很多,只是告诉她每个人都只有努力才能获得成央C

张驰意识到自己不能再这样了,只有凭自己的努力才能从现在的状态中走出来。她首先不再去想名次的事情了,绷紧的弦松下以后终于睡着觉了。

张驰还仔细对比了自己和其他同学的学习方法,发现自己很难像其他同学那样每天抱著书不停地背,她更喜欢看书而不是背书,这也曾经是张驰巨大压力的来源之一,她觉得自己不如其他同学努力。后来她发现,用“看”书的方法,只要多看几遍,就能自然而然记住了,而且会记得比较牢固。

于是张驰把省下来背第二遍、第三遍的时间用来读书、画画,成绩更稳定了。重要的是,她学会了自己排解压力。

终于挨过了恐怖的高考。

 “如果让我再重来一遍,我觉得自己可能不能做得像现在这样好。”张驰说,“不过,我很庆幸自己坚持下来了。”

很多人认爲美国教育能更好地培养人的综合素质,所以很多人问了张驰相同的问题:能在这麽短的时间把在美国落下的知识都补回来,而且在高考中考[微博]出相当不错的成绩,她的后劲来自哪里。

 “我不知道如果我还留在美国会是什麽样子,但是我知道,回到中国这3年紧张的生活,让我长大了很多,真的懂得了‘无论在哪里要想成戊ㄔu能靠自己努力’的道理,也知道只要努力自己还能做得更好。”张驰回答。

 

我在美国拒绝填答的试卷

到现在张驰还能清楚地记得自己离开美国前两天参加的那次考试。张驰准备离开美国时,九年级的学习即将结束,爲了能得到九年级结业考试成绩,张驰先同学几天单独参加了九年级结业考试。

最后一门是历史。

选择题都回答得非常顺利,但是看了问答题,张驰的心一下子被刺痛了。

卷子上是一幅幅的漫画,内容都与中国、中国共産党、共産主义等有关系,“当然不是很友好”,张驰说,题目的量很大。

 “我当时很生气”,张驰说,“这是在美国,试卷上有类似的题目是可以理解的。”让张驰非常气愤的是,考试的内容是历史课的一部分内容,当时上课讲到的内容除了中国,还有前苏联和其他国家,还有战争、人权等多方面的内容,“但是试卷上只有跟中国有关的内容”,“我非常生气,没有回答就离开了”,张驰说。

 “以前在国内的时候,很少考虑‘中国’、‘中国人’这样的问题”,张驰说,到了美国以后,她才意识到自己在别人眼中变成了中国的张驰,她开始在意别人对“中国”和“中国人”的看法了。

 “虽然在美国的学校里,每个同学都有相同的受教育的机会,但是我还是时不时能意识到,外国人跟美国孩子是不一样的。”张驰说。

张驰上初中的时候有一个俄罗斯的同学,因爲从外形上看与美国人没有太大的区别,再加上她开朗大方的性格,在学校里很受欢迎,但是,当有一天她无意中说自己来自俄罗斯后,过去和她交往的美国同学突然间开始冷落她了,原来经常参加的聚会也都不再有她的身影了。

 “这就是美国”,张驰说,给你表面上看起来非常不错的教育,但是又总能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候让你知道,你远远还没有进入到他们的社会中。

 

不管在中国还是美国要想成戊ㄔ眸极I出努力

“说到底,留不留学、上什麽学是孩子自己的事,家长不能用自己的想法左右孩子。”张驰的父亲张先生说。张驰从中国到美国又从美国回到中国并参加了高考,在这个过程中,张先生从来没有事先把自己的感受强加给张驰,即使在张驰艰难地适应国内高强度的高考训练时,张先生也“从来没有同情过张驰”。

 “我一直想让张驰明白,在中国也好,在美国也好,要想成孕眸岁q过自己的努力。”张先生说。

但是,张先生的做法并不是每个家长都认同。

 “现在不少家长把出国留学当成了孩子高考失利的垫底儿”,专家说,“这样出去的孩子很难成才”。

张驰的父亲认爲,出国留学并不意味着一定成央A“家长不能用自己的大脑替孩子思考,不能替孩子安排未来”。

其实,在张驰求学的问题上,张先生也有过动摇,有两次,他做好了用自己的能力帮助女儿的准备。

第一次是张驰考试成绩位列全年级第1004名的时候。那时,张先生回国还不到一年,不太可能马上再派出国,但是爲了女儿张先生还是找到了单位领导,没想到领导答应了张先生的请求,“后来张驰自己慢慢地把成绩赶上来了,我才放弃了马上去美国的想法”。

第二次是张驰成绩越来越好反而压力越来越大的时候,张先生的压力也随之加大。张驰失眠的那些夜晚,张先生其实也没有睡,“每次打电话回家的时候爸爸都像等在电话边一样”,张驰说。看着女儿那麽痛苦,张先生又一次想到放弃,“苦已经吃了,女儿也用实力证明了自己,我不想再让她忍受高考的痛苦”,这时候,张先生又一次驻外的时间快到了,不过时间是在女儿高考之后,张先生又一次找到单位,想把驻外提前到女儿高考之前。

是张驰的坚定让张先生又一次坚持了下来。

女儿的变化更坚定了张先生的想法: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愿给孩子铺就一条无障碍的道路,而是让孩子掌握取得成左漱隤k。

 “在美国接受的教育对张驰来说会终身受益,它让张驰学会了独立思考;中国的教育让张驰迅速成熟起来,而且给了她最艰苦的磨练。”张先生这样评价中美两国的教育对女儿的影响。

其实,如何评价两国的教育对张先生来说已经不重要了,因爲他知道任何一种教育制度都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太好的一面,重要的是让孩子拥有取舍的能力,让孩子学会如何取得成央C(文章转自网络)

 

 相关嬝炕G 美国热门旅游线路

正文完
点击添加福利官
$200 出行大礼包
post-qrcode
环游新西兰
 
Meijia
声明:此文章由 Meijia 2014-01-14上传,共计4817字。
说明:美加旅行资讯网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承担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信息(文字或图片),请发送邮件至webmaster#meijialx.com(发邮件时请将#替换为@)与我们取得联系。
评论(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