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黄石预订优惠

美国西部农场–农夫市场的复兴与小型农场的发展(下)

5次阅读
没有评论

共计 3261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9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第二,美国农业産业化生産模式所引发的问题早已引起学者和社会的重视,因此人们更乐意在农夫市场上直接从小型美国西部农场主那里购买新鲜、放心的应季农産品。

美国大型农场向来以高效率著称,他们之所以如此地高效率是因爲高度机械化的生産模式,其最主要的特点是依赖农场之外的高昂投入,如使用大量的不可再生的石油燃料、使用大量的杀虫剂和化学肥料,学者们形象地将之称爲“石油农业”;同时农业産业化趋向于集中生産,排挤小型农业生産者,极大地破坏乡村社区的良性发展。因此,农业産业化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如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合成化学杀虫剂和化学肥料对土壤、水、大气的污染,以及养殖过程中所産生的道德伦理等问题,逐渐被民衆所认识。

那麽如何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学者认爲:“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应是基于相对较小且赢利的农场,那里很少使用农场之外的投资,使动物和植物的生産结合起来,合理地维持高水平的生物多样性,强调适合生産规模的技术使用,并转向可再生的能源形式。”在此背景下,人们对旨在支持小农场发展的农夫市场投入了较多的注意力。

小农场的生産模式强调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他们的农産品主要是应季的蔬菜、水果以及肉奶制品等。在近年有机农産品日益成爲民衆热心的话题后,他们爲了迎合社区民衆对高质量农産品的需要转向采用传统的耕作模式,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转向有机农作物的种植和生産。在美国,虽然有很多的农场,却并不一定要通过政府认证这一繁复的过程,但是他们可以通过社区内部的宣传,让社区成员认可他们农産品的有机质量,形成社区对小型农场农産品的信任。

第三,“地方性”消费理念的兴起使得农夫市场与小型家庭农场的发展相得益彰。

文化多元、思想多元是美国社会最显著的特点,当有人大力鼓吹全球化的诸多优点时,就一定有人在倡导着地方性的重要。美国消费行爲的变化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与之前20世纪60年代的反主流文化关注环境、提倡个人健康与生态活动结合在一起,倡导以消费地方食品爲特点的生活方式。这种“激进的消费主义”不仅仅是对地方主义的偏爱,而且通过政府的政策调整与经济实践直接影响全球食品工业。而农夫市场的复兴正是美国社会运动的一部分,一种“草根努力”下反抗正统工业部门所定下的安全与健康的食品概念。这种“地方性”的消费理念,基本成爲美国民衆的一种共识,他们将“地方産品”与新鲜、绿色环保、美味联系在一起。

与此同时,人们对现代食品分销模式的进一步认识也促使民衆对“地方性”消费理念的强调。这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农産品销售中间环节占去农産品零售价格的大部分比例,不仅导致了农産品的高价,又使农民的利益受到损害:“经济学家估计,超市中农産品价格中有80%的零售价格被中间人、包装、运输占去,只留下20%流入种植者的口袋中。”二是长途运输所造成的高能量消耗大得惊人。据统计,一般农産品,如甜菜、牛肉等,到达美国普通人的餐桌,平均要运输1500英里。这种不经济的模式,让民衆和学者们重新认识消费地方性産品的重要。

毫无疑问,农夫市场与小型农场主都是地方性消费理念的倡导者与支持者。美国农业部的官网上基于功能角度对农夫市场这样描述:“农夫市场是城市与农场联系的中心环节,其知名度不断提升,主要缘于从农场主那里购得新鲜産品的消费兴趣的持续增加。农夫市场允许消费者接触当地种植的、新鲜的农産品,使农民有机会开拓个人与顾客的关系,培养消费者对农民种植的农産品的信任。从全国范围看,通过农夫市场直接销售农産品仍是重要的农産品分销形式。”

综上所述,农夫市场通过强调直接销售农産品的这种方式,使美国小农的发展空间得到拓展;而小农和民衆的积极参与促使农夫市场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快速复兴,成爲美国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现代社会小型家庭农场的地位与作用

传统理论认爲,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化工业与市场化农业将逐步取代小型农场,但是这一理论假设在美国现代化农业发展进程中并未得到验证。

根据美国农业部的统计标准,年销售农産品总额低于25万美元的属于小型家庭农场。以此标准,2007年美国小型农场占全美农场总数的88%,约占总农场面积的63%。小型农场生産的农産品市场占有水平有限,仅爲全美农産品16%的贡献量,但是多样化的小型农场却生産了大量的特种农産品,即生産了23%的现金交易的谷物和大豆、51%的牧草、34%的烟草、22%的牛肉。更爲称赞的是,小型农场吸收了美国农业就业人口的绝大多数,他们在美国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美国政府及社会并没有对他们视而不见,反而将他们视爲社会中最稳固力量。

现在看来,“不仅东方诸国‘一大二公’的农业改造基本失败,西方诸国的工厂式大农场也未能战胜家庭经营的小农场,而南方诸国还出现了殖民地时代的种植园在新的基础上走向小农化的趋势。显然,小农未来的前途也远没有人们曾经设想的那麽灰暗。总之,无论认识农民还是改造农民,都需要有新思维。”

目前,美国农村广泛存在的小型农场,已经不是传统概念的家庭农场。传统家庭农场的“生産目的”首先是爲了满足家庭成员的生活消费,是生産与消费合一的经济实体。然而现代社会中的小型家庭农场无论从就业结构、受教育程度以及消费观念等方面都不同于传统概念下的小农,他们的消费与现代市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不是“消费合一”的经济实体,现代的美国小农场家庭实体,无论从生産、消费以及社会就业方面都随时随地与市场发生着关系,已经无法独立存在;在家庭劳动力的使用方面具有充分的灵活性,他们的家庭成员中,至少有一人从事农业以外的职业。

事实上美国现代小型家庭农场在市场经济社会的生存空间较之传统意义上的小农场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变化虽然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彻底,但是在某种意义上,现代意义上的高度工业化对传统小农经济的现代性重塑具有决定性意义,即是说现代市场、政策、信息、技术、金融、交通以及教育要素的普及,全方位地惠及农民,从而重塑农民与时俱进,而这一切并不一定是与农场规模成正比。

可见,融入现代市场进程中的美国小型家庭农场,虽然生産的农産品有限,但是生産(种植)多种特种农産品和经济作物,并通过倡导“绿色运动”重新融入地方的社区生活,成爲“社区中心”的一部分,爲自身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拓展了生存空间。

四、结语

以上就美国农夫市场的兴起、衰落与复兴过程所进行的历史回顾,观察到美国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小农阶层的生存、发展以及逐步地被边缘化,而当时间转换到上个世纪70年代中后期,随着消费者对乡村文化复兴思潮的回归,使得原本衰落的农夫市场得到复兴,从而使得美国小农场主的劳作农业避免被完全边缘化。我们得到的结论是:小规模农业将会趋向“社区中心化”而不是趋于被边缘化,小农场的未来远没有人们曾经设想的那麽灰暗。某种意义上,高度工业化的正面意义在于对传统小农经济的现代性重塑,以现代积极的市场、政策、技术、金融以及教育要素,全方位地惠及普通农民,重塑农民在市场经济中与时俱进,而这一切并不一定与农场规模成正相关。总之,无论认识农民还是改造农民,都需要有新思维。荷兰学者扬·杜威·范德普勒根据在欧洲及发达国家的考查发现再小农化现象,并指出:“小农阶级并非历史的残存,而是我们时代和社会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且他坦言承认:“一个有小农存在的世界要比没有小农更加美好。

中国,三农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着手解决的头等大事。那麽我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在大力推广农业现代化的浪潮中、在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如何看待中国的小农以及他们的未来?

在中国快速城镇化的同时,有很多学者提出了“城镇化并非是同质化”、“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如何安放乡愁?”的呼声。正如美国在大农场发展的同时也需要丰富多样的小农场存在一样,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也同样需要有小农群体的支撑,那里不仅是安放乡愁之所在,更是社区互动的最佳场所,因爲“小农的存在往往对乡村的生活质量、我们所享用的食品的质量以及水、能源和丰沃土地可持续的有效利用都有着积极影响。”

文:来源网络

相关链接: 美国热门旅游线路

正文完
全球早鸟优惠
 
Meijia
声明:此文章由 Meijia 2015-02-13上传,共计3261字。
转载说明:美加旅行资讯网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承担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信息(文字或图片),请发送邮件至webmaster#meijialx.com(发邮件时请将#替换为@)与我们取得联系。
评论(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