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黄石预订优惠

落基山流浪记:壮丽的哥伦比亚大冰原

15次阅读
没有评论

共计 4341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11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面积325平方公里、深度365米、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这就是我们千里迢迢也要到这里来看看的原因——尽管它们只是些冰雪和石头,但是在城市里,我们绝对感觉不到大自然带给我们的那种美妙和神秘……”

 

11点10分离开阿塔巴斯卡瀑布(Athabasca Falls),沿着“冰原大道”继续南行——那几乎就等于沿着阿塔巴斯卡河上溯,一直寻到它的发源地,举世闻名的哥伦比亚冰原。


“它与西伯利亚冰原是世界上仅存的两大冰原,而哥伦比亚冰原则是北极以南唯一的、最广袤的冰原。”——哈哈,当我们在冰原大道的车上一看见它远远的身影,就忍不住不停地按着相机的快门。导游大卫受不了啦,一脸的挖苦:“着什么急啊,吃过午餐我们将登上哥伦比亚冰原……”

 

访客中心和观景台

哥伦比亚冰原在冰原大道的右边,距冰原大道只有23公里,因旁边的哥伦比亚山而得名,最高海拔3747米,据说仅次于我们一早经过的罗伯森山(海拔3954米)而位居第二。

不过我们的旅游巴士则转向冰原大道的左边,原来冰原的访客中心设在这里——公路边仅有的一幢两层建筑和停车场。楼上是两家餐厅,室外是前往冰原的观光巴士——除了搭乘它专营的观光巴士,其他所有的车辆都不准进入冰原。

因为是独家经营,所以访客中心楼上两家餐厅爆满,这也是我们进入杰士伯国家公园(Jasper National Park)后所见到的游客最多、最热闹的地方,尽管餐厅提供的食物又贵又难吃,但门口总是络绎不绝,排着长长的队。自助餐$24加元一位,简易快餐$15加元一份,呵呵,你能想象100多元人民币吃一份薯条加汉堡的盒饭吗?难怪这是我们此次行程中唯一不包餐的——大卫给了一个集中的时间后便让大家自己去餐厅“找饭吃”。

我们带备了面包、蛋卷、果仁,还有阿雄老婆为我们特意准备的蓝莓和香瓜(新鲜蓝莓可是加拿大的特产哦)。我可不想把时间耗在排队等吃饭上,餐厅门口找了个桌位,草草填了一下肚子,便穿上厚厚的羽绒服走出阳台——尽管是盛夏,但户外的阵阵寒风还是让人不免打颤。


哈哈,开阔的观景台正对着两山之间的大冰原,慑人的魅力,让人不由自主便兴奋起来。结果是又一阵狂拍,直到手指冻僵。而先前在巴士里隔着车窗拍的那些,也便删去了一半。呵呵,想起刚才大卫的挖苦话,用阿雄女儿的话说,Dumbo!

 

三大洋的分水岭

说也奇怪,一早朦胧的阴天这时竟然晴了,冰原上空阳光灿烂——无疑,访客中心的观景台是欣赏冰原地形地貌全景最好的地方,你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上方的冰原、中段的冰河,以及两侧的堆石和冰川前的冰蚀湖,甚至冰面上犹如蚂蚁般在移动的一个个黑点。大卫说那是搭载游客登上冰河的“冰原雪车”,“等下我们也会去的,哦,记得戴上太阳眼镜”,他特意叮嘱道。


噢,位于最上层的就是冰原了,不过我们所能看到的,其实只是“冰山一角”。据说它的总面积达到325平方公里,而冰层最厚的地方竟深达365米。它居高而下,一共“繁衍”出8条冰河,就像一只趴在哥伦比亚山顶的巨大八爪鱼,将它的八条触须分别伸向四面八方——其中最为壮观,且最容易攀登的,就是冰原下面我们所能看见的阿塔巴斯卡冰河了,呵呵,也就是咱中国人常说的冰川——它长约7 公里,面积6 平方公里,厚度从300 米到90米不等,如果说上面的冰原常年封冻,那么下面的冰河则在缓慢地向下移动着。大卫说,现在阿塔巴斯卡冰河前端的移动速度,大约在每年15米左右。


“看见公路边那个蓝色的小湖吗?那就是阿塔巴斯卡冰河前端因融化而形成的冰蚀湖,是我们刚才去过的阿塔巴斯卡瀑布的源头——阿塔巴斯卡河从这里一路往北,最终一直流到北冰洋。”


其它冰河呢?

“西面的哥伦比亚河往南流经美国,最终汇入太平洋;而东面的Sasktchewan River则往东,横贯加拿大后汇入大西洋——所以说哥伦比亚冰原,是三大洋的分水岭。”

 

进入冰河的“冰原雪车”(Snow Coach)

要登上冰河,就必须换乘访客中心专营的“冰原雪车”——每张票S24.95加元,开放时间也就是每年的5月至10月——不过来到这里谁能不动心呢?千载难逢,亲自踏足这浩瀚的千年冰河。


1898年发现哥伦比亚冰原后,最初能够涉足的也就是极少数探险家;1930年成为国家公园后开始有了游客,但能抵达哥伦比亚冰原的仍屈指可数。也许始于“冰原大道”的开通吧,人们开始想着法子登上冰原,甚至有人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于是人们想到以车代步,最初的尝试是军用履带车,但乘员太少。1980年经过改装后研制出第一代“冰原雪车”,它被称为“Snowmobile”,一次可乘载8个人——如今在访客中心前面,你还可以看见它当年的模样,油漆成黄色,就像一辆前轮后履带式的小面包车。

随着游客的增多,人们将巴士安装在履带上,扩大内部空间,增加舒适性,制成了第二代“冰原雪车”,如今它也被陈列在访客中心前,蓝色的,就像一辆巨大的履带巴士。不过当人们发现履带对冰河破坏太大后,又将履带换成巨型的低压轮胎——呵呵,这就是我们现在所乘坐的第三代“冰原雪车”。它长13米、高近4米,56个座位,最特别的就是一人多高的巨大车轮——显然它是为哥伦比亚冰原“量身定做”的,车胎特宽、纹理甚深,每辆车六个巨大的车轮,全驱动,即能抓住冰面前行,又不至于压坏冰床。车身上印着大大的加拿大标志性的“枫叶”图案,每辆造价据说高达75万美元,其中巨大的轮胎一个就要$4千加币,且最多只能用4年。

不过从访客中心出发,还是得先搭乘一段普通的穿梭巴士(Shuttle Bus),它穿过马路,攀着进山的土路将我们送到冰川旁边的碎石滩——据说这些寸草不生的碎石堆,都是两侧的山体长年累月被冰川侵蚀、切割和风化所形成的,被称为“冰碛”或“侧堆石”(lateral Moraine),而地质学家正是根据这些“冰碛”考证出冰河的年代,以及对地壳、地形变化的影响。


山崖下的碎石滩被推成一个停车场,在这里我们再换上“冰原雪车”,沿着近60度陡峭的山坡下到冰河,涉过一道水沟后再攀上厚厚的阿塔巴斯卡冰河——呵呵,这时我们才真正开始了富有诗意的“冰河漫步”,而随着褐色的山体越来越远,车窗外就成了一片银色的世界,“冰原雪车”在一公里宽的“冰上大道”向冰原上攀爬,左摇右晃,一直将我们送到靠近冰瀑的冰河前。

 

踏上冰河——从亲近的兴奋到敬畏

哈哈,当我们一走下“冰原雪车”,扑面就是一股飕飕寒风,尽管穿着羽绒服,仍不免打了个寒噤——毕竟我们这时是站在冰原最高、也最开阔的风口。

但是踏上这千年冰河的激动,很快便让人“热血沸腾”了。“不过大家千万别兴奋过头,冰河表面又湿又滑,一不小心就会滑倒。”大卫的话还没说完,就听到身后扑通一声,一个团员已滑了个四脚朝天。呵呵,好在还是靓仔,红着脸爬了起来,如果是老人家,还不扭腰折骨?看来还真得小心翼翼才是。

其实从我们踏上冰河的位置到冰原还有一段距离,尽管那冰原就像一座巨大的白色屏风横在眼前的上空,近在咫尺,似伸手就可触摸。冰原下是100多米高的冰瀑,别看它冰雕玉凿,无声无息,但其实是在缓慢挪动的。大卫介绍说,落差较大的冰瀑每年可“流动”125米,而冰瀑下才是我们现在脚踏的冰河。

哦,我曾在哪里见过这般绮丽?四川的海螺沟?丽江的玉龙雪山?还是西藏的冈仁波齐?和海拔5170米的卡若拉冰川?——呵呵,论起来这里海拔最低,从3000米到2200米,但是从冰原豁口一泻而下,让人望而生畏的气势,则似乎是最为壮观的。咱缺乏文采,还是借用古人的一句诗吧,那冰原上分明就写着七个大字:“冰河之水天上来”。

为了安全,冰面上立着一块块红色警示牌,游客只许可在指定的范围内观赏——但是踏足冰河的兴奋,又有多少人能“安分守已”呢?越过警戒区的游客比比皆是,或为了拍照留影,或为了抢镜头,有的靓仔甚至脱光衣服摆起了甫士。我也有样学样,跟着一班靓仔爬上更高一层的冰面,朝着浩瀚地冰原走去,以尽可能地接近这一神奇的冰雪王国,直到被冰面上的管理人员喝止。

他说了一大通冰原潜藏的危险,别看冰面厚实,其实50米深的冰穴下有着大量的融冰流动,一不心陷入冰洞甚至可以致命,几年前一个9岁的男孩,就是不小心掉进不远处一个冰洞而丧生的。而我们立足的冰床经过勘察厚达百米,封冻了上万年,结实得很,游客尽可放开手脚在上面踩玩,是不用担心冰裂坍陷的。

这时我们才发现,冰河上面的确有很多被冰雪覆盖的断层裂缝和水流的冰洞,让人对这冰雪世界顿生许多敬畏。

不过远处,仍能看见几个蚂蚁一般的人影在朝冰原上移动着。我换上300的镜头盯着这些让人羡慕的家伙,只见他们先是聚在一起,然后一前一后一个接着一个,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慢慢地接近冰瀑。大卫说那都是经过专业训练,带备全套探险装备,由专职导游带着才能去的。

“那得不少钱吧。”我问。

“我也没去过。”他说。

噢,我们踏足的冰面旁还有不少冰沟,流淌着涓涓细流的融水,有意思的是冰沟的立面上下两层,却呈现出不同的颜色。上面是乳白色,就像羊脂玉;下面则是淡淡的宝蓝色。大卫说,那是因为下面冰层的空气与杂质都被挤压了出去——纯净的冰在阳光下,就是这种晶莹剔透的蓝色。

呵呵,咱又是第一次领略,不禁令人赞叹大自然造物的神奇美妙。

纯净的冰所融化的水自然也就是最洁净的啦,不少团友用矿泉水瓶接了喝,于是我也试着用手捧了一捧,哈哈,冰凉透骨,手指都快冻僵了。

 

“20年后它也许会消失不再”

从冰河回程,再次经过“冰碛”的碎石滩,大卫说通过对“前堆石”(Terminal Moraines)的长度和截面,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冰河已“撤退”了多远。

他说20年前,冰河的前沿几乎可以伸到“冰原大道”的边缘,那时“坐在车里摇下车窗就可以触摸冰河”,但是现在呢,冰河的“冰舌”已经退到距公路两公里远的山腰上了,我们得开车进山才能下到冰河,而按照这种趋势发展下去,“再过20年你再来,恐怕已看不见它了”。

大卫的解释让人不觉打了一个冷颤。


你能想象如此壮观的冰原、冰河景象,20年后就会消失吗?是匪夷所思的笑话?还是一个人类早就应该面对的现实?

这无疑得归咎于现代化所导致的地球温室效应——人类不能善待养育自己的大自然,只是不择手段的向大自然索取,然后又是肆无忌惮地排泄、污染着自己赖以生存的空间,结果呢?

“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满腔热情地故地重游,见到的也许只是那片赤裸的山崖和光秃秃的岩石?至多就是山顶残存的一点冰帽?

哦,这自然不是我一个途人所能说什么,做什么的,也许唯一的就是小心翼翼地保存好我的照片,也许20年后翻出来,见到的人会大吃一惊,“落基山脉以前竟有如此巨大的冰原和冰河?”

我真的不敢、也不愿想下去。。。






途人    《落基山(Rocky Mt.)8——举世闻名的哥伦比亚冰原(Columbia Icefield)  》


相关阅读: 加拿大全景热门旅游线路

正文完
全球早鸟优惠
 
Meijia
声明:此文章由 Meijia 2013-06-01上传,共计4341字。
转载说明:美加旅行资讯网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承担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信息(文字或图片),请发送邮件至webmaster#meijialx.com(发邮件时请将#替换为@)与我们取得联系。
评论(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