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黄石预订优惠

纽约行记:漫步华尔街

9次阅读
没有评论

共计 4847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13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如果就将它直译为“墙街”呢?。。。

 

2011年9月17日,华尔街遭遇了一场大规模示威,示威者扬言要“占领华尔街”——10月1日示威升级,700人被捕;10月6日蔓延到华盛顿,演变成“占领华盛顿”,两天后又扩散到美国847个城市,10天后蔓延至全球1500个城市……

之所以要“占领华尔街”,是因为这里是美国金融和投资高度集中的象征,垄断资本就是从这里支配着美国的政治、经济的——“华尔街的大佬们左右了国会,使政策偏爱大企业,尤其是金融业”,示威者们如此表达着他们对华尔街的愤懑。

不过咱是在“占领华尔街”一个多月前走进这条小街的,而让咱这东游西荡的途人好奇的只是,如此一条其貌不扬的小街,何以会成为“美国的金融中心”和“垄断资本的代名词”呢?

 

从荷兰人的“墙街”到英国人的“三一教堂”(Trinity Church)

我们是从世贸遗址旁的自由街(Liberty St.),往东走到百老汇大街(Broadway St.)的,然后转右往南大约一个街区,只见路边立着一座红砖砌筑的古老教堂,Z说教堂对面就是华尔街了。

华尔街直译就是“墙街”,而这座教堂则叫“三一教堂”——也有译为“三位一体教堂”的,“三位一体”即圣父、圣母和圣子,也就是基督教中的“神圣家族”。

一条“墙街”,一座教堂,讲述的其实是纽约开埠的历史。

噢,那故事也许可一直追溯到1613年,现在被称为曼哈顿的岛最初是荷兰移民的聚居地——为了防御原住民印第安勒纳佩人(Lenape)的侵扰,荷兰人在岛的南端,从哈德逊河(Hudson River)到东河(East River)修筑了一道土墙——那情形很有点像当年葡萄牙人登陆咱中国的澳门一样。而一旦这些新移民形成气候,也便要为这块新的殖民地冠上一个很荷兰的名字——它被称为“新阿姆斯特丹”(New Amsterdam),而当她于1652年被授予自治权后,第二年便正式设立了“新阿姆斯特丹市政厅”。

有人说,资本主义萌芽是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开始的,但是真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则是在17世纪中叶的荷兰形成。一套完整的金融体系,包括银行、股票交易所、信用、保险、有限责任公司等——正是这些金融体系的发展催生了荷兰的经济起飞,使得这个面积很小的国家一度成为世界强国之一。

当荷兰人移民到北美后,自然他们也将这些资本主义的商业精神带到了“新阿姆斯特丹”——而这,是否就是华尔街得以成为金融街的“遗传基因”呢?

1664年,眼红的英国人决心夺取这块有着天然深水港的岛屿,荷兰人抵御印第安人的土墙自然难以挡住英国人的战舰和枪炮,而当英国人攻陷“新阿姆斯特丹”后,首先便将其改名为“新约克”﹙New York﹚——呵呵,擦鞋啦,献给当时的英国国王查理二世的弟弟和继承人约克公爵(Duke of York)。尽管1673年荷兰人一度收复“新约克”,并给城市起了一个“新桔子”﹙New Orange﹚的名字,但是不到一年她又被“永久性地割让给英国”。

自此,“新约克”也就永久性地取代了“新阿姆斯特丹”——而这就是咱国人音译的“纽约”。

不过有意思的是,不知是有心还是无心,作为对荷兰人曾经的记忆,他们当年所修筑的土墙虽然被英国人拆除了,但是沿墙改建的街道却被称为“墙街”,并一直沿用至今,只是咱国人将其音译为“华尔街”而已。

更有意思的是,就在土墙的中段,新入主的英国圣公会买下了一块地建起了这座“三一教堂”——1696年,它不仅成了土墙上最早的“标志性建筑”,29米高的尖顶还是当时纽约城的最高建筑。当一批批来自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的新教徒抵达纽约时,它俨然就是“进入纽约港船只欢迎的灯塔”,而后来拆墙修建的“墙街”,修到教堂后也便嘎然而止,所以今天的华尔街,也只是教堂东面的一小段。

如今,当你站在古老的教堂前往东看,左右两侧都是高耸的写字楼,正前方是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背后是美国证券交易所(AMEX),只有周围的一小块地方还保存着17世纪的花园和一小块墓地——据说这里安葬着一些知名的金融大亨和政治名人,而从教堂门前一穿过百老汇大街,就算走进了狭窄的华尔街。

 

联邦国家纪念堂(Federal Hall National Memorial)和华盛顿雕像

呵呵,尽管两旁高楼林立,但是怎么看它也不过就是一条小街——东起百老汇大街,西至东河旁的南街,长不过一英里,宽仅11米,陈旧的样貌完全不如它的名气来的“显赫”,而街上来来往往的,也看不到几个行色匆匆的所谓白领、银领,乃至金领的“金融男女”,大多还是像咱这样好奇而又无所事事的游客。惟有街头放置着的为防止恐怖袭击而设置的一个个巨大的不规则铜块所做成的路障,显示911后这条金融街的重要——所以街上也没有车,几乎就是一条挤满游客的步行街。

对咱这样的土老帽来说,其实首先吸引眼球的并不是什么纽约证券交易所,而是坐落在街北面的联邦国家纪念堂——大理石砌筑的古希腊式的建筑,高大的三角厅檐下竖立着8根巨大的罗马柱,古色古香,充满了古朴典雅的韵味。宽大的台阶中央立着一座铜像,走近一打量,竟然是乔治·华盛顿。

他的雕像为什么会立在这里呢?印象中这位美利坚的国父好像跟这座城市并没有多大的渊源。

1776年7月4日,乔治·华盛顿在费城独立厅发表《独立宣言》,宣告了美国独立,接着便是7年的独立战争。1783年美英签订巴黎条约(Treaty of Paris)赢得了独立,1787年宣告独立的十三个州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联邦宪法,并且将纽约定为这个新的联邦国家的临时首都。

虽然纽约作为这个新国家的首都只有短短三年,但是却为这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789年联邦第一届国会在这里召开,呵呵,它就是眼前这座纪念堂的前身“联邦厅”(Federal Hall),而正是在这届国会上,华盛顿正式宣誓就任美国第一任总统。


这无疑是纽约人的骄傲,华尔街的骄傲——如今纪念堂前的大理石基座上还镶嵌着华盛顿当年手扶圣经宣誓就职的图片,而铜像的基座上则镌刻着他宣誓就职的日期——1789年4月30日。


1790年美国首都迁往费城,“联邦厅”成了纽约市政厅,而当1812年新的市政厅启用后被拆除,直到1842年作为美国海关大楼才原址重建——呵呵,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看见的联邦国家纪念堂了。它坐北朝南,占地1821平方米,希腊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风格显得古朴而典雅,纪念堂前的华盛顿铜像则是1883年11月26日由纽约州商会所捐建的。


1939年,联邦厅被列为国家历史文物,1955年被辟为国家纪念馆,如今大厅里还珍藏着美国第一部宪法。不过据说它的二层地下室至今仍是美东地区的联邦金库——1913年美国联邦储备系统建立后,它曾是纽约州联邦银行,而纽约商会将华盛顿铜像立在这里,除了纪念意义外,是否还希祈着这位国父能永远佑护美国金融的繁荣呢?

呵呵,华尔街的守护神。

 

纽约证券交易所(N.Y. Stock Exchange)

可不,站在华盛顿铜像身后,顺着他的手势和目光你会看见,斜对面就是华尔街大名鼎鼎的纽约证券交易所了——同样的希腊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风格,六根巨大的罗马柱上挂着那面标志性的巨幅美国星条旗,上方镌刻着“NEW YORK STOCK EXCHANGE”一行大写的金字。

尽管从外观看,这座灰色的7层大厦似乎也没有什么特别,可是你怎么也无法想到,它魔幻般的巨大威力,仿佛无时无刻不在对美国乃至世界的经济产生着巨大影响。10年前的911世贸中心遭到恐怖袭击,证交所停止交易,这一刻,美国乃至世界经济几乎停摆。

不过有意思的是,它至今仍对满街的游客“惧而远之”,大厦前排着两层铁栅栏,游客只能远看而不能亲近,右边街角有一侧门,门口除了一大堆铁栅栏外,里面还站着一个挺着肚腩的警察,虽然叉着手来回渡着步,一副无所事事的样子,但那眼睛似乎总是滴溜溜地。

转了一圈隔着栅栏拍了几张照片,但仍疑惑,它为什么会设在这里?

原来1792年5月17日,24位股票买卖的经纪人为了规范经营,在华尔街68号前的一棵梧桐树下,讨论了有价证券交易的条件和规则。结果是他们共同签订了一份《梧桐树协议》(Buttonwood Agreement),并组成了一个独立的、享有交易特权的有价证券交易合作联盟“WALL STREET MODERN BOSSES CLUB”(华尔街现代老板俱乐部)——呵呵,这—封闭式的最富有、最创新的经纪人老板俱乐部,成了后来纽约证券交易所的雏形,而1792年5月17日这一天,也就成了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诞生日。

接着呢?接踵而至的是美国证券交易所、投资银行、信托公司、联邦储备银行、各公用事业和保险公司的一个个总部,以及洛克菲勒、摩根、杜邦等大财团开设的银行、保险、铁路、航运、采矿、制造业等大公司,华尔街很快便成了美国大垄断组织和金融机构的所在地,而当欧洲等西方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历经两次世界大战的折腾而筋疲力尽、风雨飘摇时,华尔街更成了一支独秀的美国经济强国的象征。

如今美国经济不好,漫步华尔街,你似乎也已感觉不到那种昔日的气势,当雷曼兄弟倒闭后,使得这条小街更是“经历风雨飘摇”。噢,有说早在20年前许多金融机构已离开这里搬到交通方便、视野开阔的曼哈顿中城区,而“911”更是从根本上改变了它周围的格局——除了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现在已没有任何一家银行或基金把总部设在华尔街了,有些机构甚至离开纽约这座“危险的城市”而搬到清静安全的新泽西。

但是我想,“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当走过证交所、洛克菲勒、大摩、德意志等这些如雷贯耳的财团,你不由得还是会感叹它气场仍在——就算是危机四伏,也依旧裹挟着人们的欲望,以重构其昔日的辉煌——自然这都与咱这既无资本又不炒股的途人无关,咱只是来此一遭,闲逛而已。

  

华尔街标志性的铜牛

其实除了联邦国家纪念堂和纽约证券交易所,华尔街也就没啥好逛的了,Z说去看看铜牛啦,早先曾经在国内热议,有同胞爬上铜牛而引起有伤国人形象的争论,还着实在网上热闹了一阵呢。

不过华尔街标志性的铜牛并不在华尔街上,而是在距华尔街大约两个街区一个名叫鲍灵格林(Bowling Green)的街头公园旁——铜牛旁边,就是鲍灵格林地铁站。

这咱自然也是要去看看的——它已成了华尔街的标志,游客必到的一个景点,只是还没走近,就见巨大的铜牛前围满了游客。


显然并非只有国人,那几乎是满世界的游客都要与铜牛合影留念的,别说牛头和爬上牛背了,就连撅起的牛屁股都挤满了排着队等着照相的游客——牛气轰轰,实在是热闹啊。

噢,这尊长5米,重6300公斤的大铜牛据说出自意大利艺术家狄摩迪卡,而他创作的灵感居然源自1987年纽约股市的崩盘——他说“当我看到有人失去了一切感到非常难过,于是决心为年轻的美国人创作一件美丽的艺术品。”

为了筹集资金,狄摩迪卡卖掉了家乡意大利西西里岛祖传农场的一部分,筹得36万美元后又花了两年时间来完成它。1989年12月一个午夜,当他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前终于将这座铜牛竖立起来时,他曾骄傲地宣称这尊铜牛将是“美国人力量与勇气”的象征。

可是让这位艺术家没想到的是,华尔街和证交所并不买他的账,由于无法取得许可,数日后他不得不灰溜溜地将铜牛搬迁到几个街区外的鲍林格林公园。

不过又一次让这位艺术家没想到的是,华尔街和证交所不买账的铜牛,却大受游客的追捧——无法与证交所“亲近”的游客,想不到在这里得到了满足,摸摸铜牛,粘点华尔街发财的好运,除了合影留念外,大铜牛浑身上下更是被摸得铮亮铮亮,只是咱想只拍一张牛的照片,竟然始终没可能。

晚上唐人街吃过晚饭,11点多准备打道回府,Z说要不要再去铜牛那看看?这幺夜了可能没人了吧。

OK,再次前往,想不到仍有人围着拍照。不过人少了许多,轮到咱已是最后——打着闪光灯拍了两张,又摆着甫士合影了几张“到此一游”,等离去时身后传来一阵笑声,原来又一拨靓仔靓女围在铜牛旁了。

哈哈,如此受欢迎,狄摩迪卡应该满足啦。



未完待续

 

 

 


途人    《纽约行(6)——闲逛华尔街(Wall Street) 》


相关阅读: 纽约热门旅游线路

正文完
全球早鸟优惠
 
Meijia
声明:此文章由 Meijia 2013-05-21上传,共计4847字。
转载说明:美加旅行资讯网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承担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信息(文字或图片),请发送邮件至webmaster#meijialx.com(发邮件时请将#替换为@)与我们取得联系。
评论(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