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黄石公园旅游早鸟

美国留学生活

82次阅读
没有评论

共计 5344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1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他乡之路(之一)——初来乍到

   

2009年9月15日,一个特别的日子,只因为第一次踏上异国他乡之旅。

    

初到美国犹他州盐湖城,首先是新奇和兴奋。车少人稀的马路、别墅式的房子、绿意盎然的草坪、记载和彰显城市历史的古树、清澈湛蓝的天空、和煦的阳光…,一切都那么陌生,又那么让人心醉。

盐湖城是犹他州的首府,人口不过20万,但有60%为摩门教徒。正是因为这种浓浓的宗教气息使这座城市与众不同:犯罪率低、离婚率低、家庭观念很强、市民非常热情友善……。在陌生人的亲切微笑中,遗忘了异乡人的感觉,涤荡了孤独感,很快地融入了他乡新生活。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新奇逐渐褪去,随之而来的是沉重的思考:如何在这宝贵的一年时间里实现效益最大化而不至于宝山空回呢?于是,我开始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每天或去犹他大学旁听课程,或去图书馆查阅资料,或去观摩体育实践课,生活简单而充实。

当然初到他乡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尤其是语言障碍影响着自己表达友善、向别人详细介绍自己的祖国、交流专业方面的信息等等;其次,在这个生活在“四个轮子上的国度”,对于只靠徒步的我来说,生活也有诸多不便。

   

不过,新的生活画卷依然在新奇和希望中悄然舒展……。

他乡之路(之二)——任重道远

   

2009年11月2日,星期一,非常艰难的开始,因为这是我第一次教在美国。

应美国导师的安排,我和另一个同学去一所小学(Early Light Academy)教学,负责1——6年级、每个年级3个班的所有体育课。这是一所很好的学校,所谓“好”是指学生的家庭背景好,有着良好的家庭教育,自然对学校、对老师、对教学的要求也高。学校离我的住处很远,开车单程高速需要近一小时,由于没有车,所以每天都需要搭别人的车。

这次教学对我这个已经在教学一线工作近十个年头的老教师来说,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首先是初到美国,语言还没有适应,对于体育教学中习惯用语的掌握更是欠缺;其次,中美在教育理念、教学内容等方面差异很大,加之自己从来没有教过小学生,更何况是美国的小学生,对他们曾经的体育课情况、学生体质状况、兴趣爱好等一无所知;再者,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学生年龄跨度大,意味着在教学安排上需要对不同年级区别对待。我深知,我的表现不只代表自己,更代表大洋彼岸的母校北体和代表着中国学生的形象。没有退路,必须迎难而上。

美国的孩子狂热球类,特别是美式橄榄球,其次是篮球、棒球,而这些都不是自己的强项。所以我的教学内容以游戏为主,希望通过伴有一定身体活动强度的游戏,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品质和良好的性格。我既采用一些美国的传统游戏,如Mr. Wolf、duck duck goose、firemen、dodge ball,也采用中国的传统游戏,如抱团、贴膏药、老鹰捉小鸡等等,还选用了拓展训练中一些专门用于培养团结协作品质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游戏。除游戏之外,也穿插武术、有氧舞蹈、飞碟、体操技巧等内容的教学。针对一到六年级的跨度,我采取的办法是,每两个年级采取同一教案,这样既兼顾了学生的年龄差异,也减轻了自己的备课负担。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才发现,最大的压力更是来自于文化差异,比如学生犯错后不知道该如何批评、对于学生之间在体育课堂上出现的摩擦不知道该如何解决,学生表达自己对课堂内容不喜欢时该如何对待,再比如对音乐的选择,既要考虑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喜爱,也要认真考虑音乐本身的内涵,生怕出现不适合小学生的内容;再比如游戏中的分组,担心会由于考虑不周而使学生感到歧视等等细节的问题。总之,在自己曾经的教学生涯中根本不是问题的问题今天却成为挑战自己的难题。

应付一节课容易,但是上好每一节课却很艰难。我希望每节课都能在孩子们期待的眼神中开始,在满意的笑容和欢呼声中结束。所以自己一直小心地、尽心地、竭尽全力地去备课、上课,工作的压力很大。每天都在备课、上课中周而复始,每天都精疲力竭,生活一下子变得异常艰辛。让我非常感激的是我的中国导师,因为他曾经只身异域讲学,所以特别地感同身受。他几乎每天都用热情洋溢的邮件支持我,鼓励我,安慰我,帮助我走过那段艰难的开始。

09年12月4日,我收到了美国导师转发的邮件,小学校长极大地肯定了我的教学工作,并应老师和孩子们的请求,希望能继续完成春季学期的教学。这是我得到的第一份正式的肯定,那一刻,积聚已久的压力和焦虑涣然若冰之将释,我从心底里微笑,并暗自下决心,以后的课只能越上越好,而不是相反。

在课余,应六年级老师的邀请,每天中午为他们班进行半小时的汉语教学,我乐此不疲。因为他们对中国语言的喜爱,就意味着对中国文化的认可。我乐意通过汉语教学,让他们更了解中国,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同龄孩子。当我看着孩子们兴致盎然地像画画一样写着中国方块字、口中还念念有声的时候,总是很开心。几个月之后,他们可以顺利地从一数到一百,掌握了基本礼貌用语和一些日常交流对话,不仅知道了长江、黄河,也知道了故宫、兵马俑,以及中国小学生的红领巾以及一天的生活。这不仅仅是语言学习,更是中国文化的传播。

他乡之路(之三)——俯拾仰取

曾经遗憾小学工作耽误太多的时间,“入不敷出”,但是事实上,这里的收获可能日计不足,但岁计有余。在这里,我深刻地领会到美国小学的校园文化,体验着他们的教学理念,而这其中渗透着的正是美国文化的精髓。比如,小学每学年会有一周时间被称为“school spirit”,这周中的每天都很特别,这学期的每天是这样安排的:周一是睡衣日,所有的老师和学生可以穿睡衣到校;周二时孩子们可以做任何酷的、自己喜欢的发型;周三可以穿任何带有学校代表色的衣服;周四可以戴任何奇特的帽子;周五穿任何他们想穿的衣服。正是在这种特别的做法中培养着孩子们的创意和个性;学校很善于利于家庭和社会教育资源。ELA的规定是每个家长每学期有2——3小时的Volunteer time,可以来学校协助工作,比如午餐管理、各种表演和活动的组织。学校几乎所有活动都是家长亲自组织的,学校老师仅仅是随意参与而已;学校特别注重手工、绘画课程,并以此来培养学生想象力,在教学中注重班级教学和个别教学的结合;美国的家长不太在乎学习成绩,但是孩子的点滴成长都会很在意。只要孩子在学校有任何演出(孩子根本不是主要表演者),都不惜举家来校观看。而这种演出一般也就十几二十分钟左右。尽管学生的成长环境很自由,但他们很懂得守纪律。无论要做什么,都会事先请示。在游戏的过程中,一旦规则制定清楚,学生就会互相监督,能较好地遵守。

在小学工作期间,我也观摩了其它学科的教学,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舞蹈课教学,让我理解了为什么美国的难美类项目总是赢在艺术表现力和对音乐的理解上,而我们的难美项目却总是一流的难度,一流的编排,三流的表现力。

刚开始观察,我并不能感受,这节课到底要教什么,学生们要学了些什么。每一次老师说出需要做什么动作,然后学生们就散开随着音乐随意去做,比如,老师说“转”,并不做示范或提出要求怎么转,学生们只是根据音乐的节拍“乱”转,不会在乎是站着转,还是躺在地上转或往什么方向转。老师说“拉伸”,学生的姿势也五花八门。任何动作没有标准,老师也没有要求绷脚尖、伸展手臂等细节。所有的学生练习得都很投入,很享受,没有哪个孩子担心自己的动作太难看而羞羞答答,扭扭捏捏,好像都很自信。如果用我们的标准来评价的话,课堂很乱,学生们“群魔乱舞”,老师的示范并不优美,学生的动作也无美感可言。但是,整节课,学生们都在用心地根据音乐做动作。任何一个动作,无论优雅还是难看,都是出于他们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我逐渐领会到学生良好的节奏感和音乐表现力就是在这种自由的氛围中培养起来的。看上去什么都没有教,但其实,培养的是艺术的灵魂——表现力和节奏感。我们的教学一定要强调什么样的动作是规范的,一定要学生的动作达到高度统一,这样失去的恰恰是他们自己对动作和音乐自身的表现和理解。相比而言,国内的表现力和节奏感培养仿佛是从外向内强加于学生的,是“训练”出来的,而这里的方式是从里向外诱发,是“引导”出来的。

总体上讲,美国的小学学习很轻松,老师和学生都没有学习成绩方面的压力。每天早上8:25上学,下午3:00放学,上、下午各有20分钟的课间休息时间,每天固定的课程大概有阅读、数学、科学,其它的内容安排比较灵活,手工、绘画课程、专题讲座很多。周五12:30放学,早上时间大部分的班级都在聚会、看电影、做游戏、户外活动等等。六年级学生Jacob Watt告诉我,他从未有过寒暑假作业,也几乎没有过家庭作业,除非学校的学习任务没完成。这样轻松的环境看似未能给学生一个扎实的学习基础,但是轻松的学习生活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空间。 

持续了7个半月的小学教学生活历练了我,不仅丰富了我的教学经验,也使我更加坚强。通过这一阶段的教学,我掌握了体育教学常用语,并能很好地控制课堂,也能够准确把握学生兴趣爱好,理解了dodge ball在美国小学生中影响,了解了美国小学生的体质状况,和老师和可爱的孩子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我离开的时候,孩子们留给我的是亲手制作的卡片和祝福与怀念的话语,当初教学压力带来的负面情绪消逝殆尽,我居然恋恋不舍。

他乡之路(之四)——读书三余

小学教学是全职工作,占用大量的时间,所以只能抓紧课余时间在犹他大学旁听课程,周末时间主要在图书馆度过,查资料、写论文、备课等。

我主要选修的课程有体育研究方法、文献阅读、美国社会体育、中小学体育教学法、体育课程与监管。Keith Henschen教授主讲的美国社会体育这门课程让我领略了东西方大学课堂的迥异风格。他的课堂很活跃,每一个问题的抛出都会有很多人踊跃举手;课堂上没有手机铃声的此起彼伏,也看不到有人把玩手机;他的课堂更象是国际大家庭,不同肤色不同文化的人聚合在一起,热烈地讨论同一个话题,不仅让我收获多元观点,同时也感受到语言作为一种沟通工具的魔力,燃起了我对不同语言、异域文化的热爱。体育课程与监管由James C. Hannon负责,他的课堂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方式以合作、探究为主。比如,课前给学生布置大量的文献阅读任务,学生在完成阅读任务后需要和另外指定的同学合作,围绕某一专题准备讲座。课堂上以学生讲授、发言、讨论为主,而以教师点评为辅,课堂气氛轻松而活跃,教师和学生互为师长,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在11月之前,除了旁听课程,我参与了高老师DDR课题的实验部分,每周负责一次在Rose Park小学的实验数据收集工作,主要任务包括首先组织学生利用跳舞毯锻炼,之后参加身体形态和机能测试。

在完成ELA教学工作的同时,我利用工作便利,多次进行数据采集和问卷信息的收集。为了准确了解美国学生的体质,我对所有小学生进行了体质测试,形成数据库,便于回国后与中国学生的体质进行比较研究。

2009年11月7日我有幸在杨伯翰大学参加了犹他州健康、教育、娱乐、舞蹈协会的年会,犹他州体育业界人士欢聚一堂,知名学者介绍了体育教学研究的前沿信息,很多来自犹他州一线的中小学体育教师交流了自己的教学心得和分享了精彩的教学内容,并组织了模拟教学实践课,这次会议对自己了解美国中小学体育研究和体育教学以及后来在ELA的教学工作都有很大帮助。

留学美国最值得庆幸的是,我的美国导师Zan Gao的研究方向与我很相近,所以对自己在专业方面的学习提供了很大帮助。为了提高我们的科研能力,并尽快熟悉美国体育教育,尽可能多地积累专业资料,高老师安排我们几个访问学生分组进行关于美国中小学体育和体育博士生培养的课题,每周一次集体会议,各自汇报课题进展。除此之外,他也经常组织聚会使所有的博士生和访问学者能有机会聚在一起,相互交流,相互学习。

他乡之路(之五)——行万里路

仅囿于犹他、盐湖城,对美国的了解是远远不够的,为了避免一叶障目、犯井底之蛙的错误,我在暑假期间安排了美国东、美西之旅。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次旅行的意义不仅在于休闲休憩,更是一个深入了解美国的过程,一个丰富自己见识的学习过程。漫步华尔街让我仿佛感受到全球的金融潮汐,面对自由钟我仿佛看到美国人民追求独立自由的历史足迹,游历波士顿让我呼吸到年轻的美国文化的气息,黄石、尼亚加拉之行让我感受到自然风光的壮美,站在哈佛、斯坦福这些世界一流大学的校园我肃然起敬……。从太平洋东岸到大西洋西岸,我看到的不只是美国的大好山河,更深刻地体会到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的高度文明。没有随地乱扔杂物,没有随处吸烟,没有旁若无人的大声喧哗,而我能看到的是公共设施中细致入微的服务和尽显人文关怀的残疾人标识,听到的是sorry 、excuse me 、thanks等礼貌用语永远挂在嘴边,感受到的是他们的主动、热情和为他人着想的举动……,这一切都体现了美国人“在不影响别人自由的前提下,才有自己的自由”的思维和文化理念。

时间匆匆,一年转瞬即逝,当我再次从太平洋东岸起飞的时候,百感交集,我,像每一个在异域他乡生活过的人一样,带着自己的故事一起起飞,而这个故事饱含了酸甜苦辣!






smileage005            《留学总结》


相关阅读: 美国热门旅游线路

正文完
点击添加福利官
$200 出行大礼包
post-qrcode
环游新西兰
 
Meijia
声明:此文章由 Meijia 2012-12-13上传,共计5344字。
说明:美加旅行资讯网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承担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信息(文字或图片),请发送邮件至webmaster#meijialx.com(发邮件时请将#替换为@)与我们取得联系。
评论(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