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黄石预订优惠

“呆”在温哥华四处转转

8次阅读
没有评论

共计 3731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10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11月份突然冒出来的机会,我和 LG在温哥华停留了一个星期的时间,闲着也是闲着,不如到处转转,体会一下当地的民生状况。

市中心(Downtown)不“高级”

我们住在温哥华市中心,在来自上海的人眼里,温哥华市区太小,抬腿随便走走就到城边了,城边的概念是海边;刚到那天,很失望,概念中“地球上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加拿大最大的城市之一”,多少要有点大都会的样子,可是连高级品牌店“林立”的罗布森街(Robson Street),也没有显露出“咄咄逼人”的繁华和富贵。长期居住在美国的朋友笑说:别拿国内市中心的概念在这里套,对我们而言,市中心有时意味着“危险”,并不是繁华和高级。

可不是嘛!我们去市中心Gastown,那是温哥华最早的城区,正逢工作日,行人稀落,好不容易遇到一个或二三个行人,他们或自言自语或面如菜色、目光呆滞,直觉属于“危险”人物,后来听当地的朋友说,很可能是吸毒者。加拿大政府主张人道主义,定期在这个区域免费为吸毒者分发大麻。看来,朋友说得对,市中心也许蕴含着更多的危险。

温哥华市西区(简称“温西区”)有加拿大名校UBC,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穿过UBC旁边的森林地带,就到了温西住宅和商业区,这里很雅皮,住宅优雅,商店精致。据说,这里房价太贵,成年的孩子买不起房子就和父母住在一起,加拿大和其他西方发达国家一样,成年的年轻人和父母住在一起是很没面子的事情。

最喜欢温西区那一条条和第四大道垂直交叉的小马路,形似上海衡山路,道路两旁排着有些年头、枝干粗壮的枫树,茂密的金黄色枫叶在阳光下灿烂着,突然冒出一个念头,假如衡山路两旁不是梧桐,而是枫树,该是怎样的风情?

不论是衡山路的梧桐,还是巴塞罗那兰布拉大街(La Rambla)的梧桐,都好似不停地忙碌和操劳的妇人,风风火火地在夏天展开大片生命的绿色,天开始变冷,树叶就斑斑驳驳地变黄,一副被烧焦的样子,飘零落地之前,几乎每一片树叶都未能全部、哪怕大部分变黄,梧桐树这类妇人,在匆忙间展示韶华,在匆忙间不修边幅地裸露内在的风尘和沧桑,太早显老!

相比之下,枫树看上去优雅很多,慢慢地变黄,慢慢地绽放整体的秋色,纯如衣食无忧的妇人,不争不抢、不急不躁,悠然雅致地领略每一刻的光景。

的确,温哥华最安全、最优雅的地方并不在温哥华市中心,这与我们以惯有的思维得出的结论完全不同。到底是人的观念引导人看世界,还是世界引导人形成观念?也许,人过了一个年龄界限,由经验而形成观念,按照观念评判世事,甚至以此为自己的现在和未来做决定。这是人作为自己,很难意识到的一种思维定势,更难规避因此造成的误判断,于是“自食其果”,在面对“果”时,铁了心地将之归咎于外在的一切,不向内从自身找原因。有人说,要永远保持开放的心态,要永远Open minded!不要为固有观念所累!很难,所以可贵!

山里住的是富人,这才叫经济“发达”

温哥华市属于BC省(British Columbia),而据说BC省最贵的豪宅区在西温哥华市(City of the West Vancouver),简称西温,西温最豪华的住宅区,在英式庄园区(British Property)。我们在温哥华市区搭乘Trans Link公交车250路,穿过有着120年历史的斯坦利公园(Stanley Park),经北温哥华市,到达西温商业中心Park Royal,再换乘254路环线去往豪宅区的豪宅区British Property。

目光在匆忙中掠过,感觉此处豪宅最大的特点除了宅子大、建筑外形很英国、院子大,还有着很考究的英式花园,即使是围墙,也由修剪得很有形、很有特点的大树围成。

跟随公交车,在西温的山路和豪宅间穿行,感觉这里象放大若干倍的香港太平山,山顶和半山的房子在香港人眼中都是豪宅。而我却想起云南虎跳峡一带,房子建在山里,大山保持着原有的森林和野趣,不同在于,明显的不同,这里的房子是豪宅,居住舒适、设施先进,虎跳峡一带的房子,说没电就没电,更谈不上舒适。一座座山里住的是有钱人?还是相对贫困的人?这大约就是界定一个社会是否真正发达的标准之一吧!

 

在BC省,一个家庭的户年均收入超过6万加元,这包括BC省所有的家庭。我们城市的户年均收入是多少?别忘了,我们说的只是城市,我们的人口中,还有9亿是农民,一直没有列入这类的统计中。这大约就是差距!当我们说起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奢华时,内心确实很难掩住一种自豪感,在过去的200年里,我们实在太穷太弱!在骄傲的同时,我们是否也要铭记?这只是开始,我们和那些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实在还很大很大,现在存在的差距需要更长的时间去拉近,因为这个距离问题,简单地靠多盖高楼是解决不了的!

 

温哥华把全世界各国人民团结在一起

 

温哥华居住着很多华人。我们从《Global and Mail》报纸看到,华人居住最多的里士满Richmond市,每年中小学新生入学,华人学生数占70%,在隔壁的本拿比Burnaby市,华人占中小学新生40%。温哥华市目前没有地下铁,有二条轻轨(Sky Train),和方便便捷的Trans Link公交大巴系统,从温哥华市中心前往这二个“卫星城”非常便捷,类似于从上海的卢湾区到浦东联洋或松江新城。

 

在温哥华市中心,我们随意地数了数身边经过的人,和华人面孔相似的人种(包括日本、韩国之类的)大约占1/3。温哥华市已成为一个典型的移民城市,进进出出的人很多可能是第一代移民。

 

在这个城市及其周边,很容易找到来自不同国家正宗的小吃店,印度、日本、韩国、意大利西班牙希腊等等。在Granville岛的公开市场(Public Market) ,可以很方便地买到价格合理的各国食物,在距温哥华市中心不远的铁道城(Metro Town)的食街,各国特色小吃琳琅满目,绝对属于世界小吃美食大荟萃。

 

回过来再说华人聚居多的里士满,号称讲普通话可以畅通无阻。我们在那里的一家超市看到包括榨菜、油炸豆腐之类的典型中式食品,根本感觉不到是在中国境外。

 

窃以为,长此以往,温哥华将变成“全世界人民大团结”的展示和美食窗口。我会向喜欢美食的朋友推荐,直接飞到温哥华,尝遍正宗的各国小吃(Tapas),而且是在一个可以看到雪山的城市里。

 

“社会主义”医疗体制

 

一位朋友的太太生了不小的病,开刀动手术,他说幸亏是在加拿大,全部“公费”医疗,什么都由医院料理了,不用专门请护工,也不用从家里做吃的带到医院,医院舒适、服务周到,听在医院工作的华人护士介绍,医疗设备很高端,医务人员人工昂贵,住院成本相当惊人,一天要好几千元人民币呢!

 

还有朋友介绍,他的太太怀孕要做B超,先和社区医生预约,社区医生同意后再预约医院的医生,医院的医生看后再预约B超检查,等到检查结果出来,还要反馈到医生那里,等本人知道检查结果,前后大约3个月的时间过去了,真够漫长!这要有个急病可咋办?

 

我们在那里时,听说刚发生了一件事,一位看急诊的病人,在急诊候诊区等了十多个小时,病还没看就死了。加拿大急诊不是按照先来后到顺序就诊,而是由护士根据病状的紧急程度安排就诊,听说那位病人属少言寡语类,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急病症状,就被长时间忽略了。可也有位朋友说,他父亲觉得胸口闷,看急诊,马上就得到救治。

 

加拿大是个高税负、高福利的国家,不论穷人还是富人,人人享受平等的医疗福利。到底这样的“社会主义”医疗体制好还是不好,我们道听途说了若干段子,还是没有结论。

 

我知道“优雅”那有多难!

 

在温哥华这几天,也许相对比较有空,对于以前也看到过但没有多想的现象,多了几次不经意的闪念。比如,发达国家的小孩子比较安静,或者说,不大闹,闹指的是那种因为不舒服、不满足而大哭的现象,为什么呢?一种可能,他们生长的环境和条件,以及他们父母生长的环境和条件,比较舒适,他们因为所处的外在条件和内在遗传的满足基因,身心显得比较平衡。

 

而我们呢,我们的父母,以及我们父母的父母,在各自的生长年代,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我们的世世代代,一直在忍饥挨饿、缺医少药的生存环境中寻求平衡,寻求基本舒适的平衡。不同的生长环境,导致不同的性格特征,这也是为什么,生活艰苦、身心长期不平衡的人在中年以后,外表容易显得扭曲和丑陋。

 

这似乎解释了发达国家小孩子为什么哭闹得相对少,似乎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发达国家的老年人气质容易显得优雅一些,当然,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发达国家的人们患心理疾病的很多,因为他们的基因中没有太多应对逆境的能力,而我们却可以。

 

这只是我若干闪念的结果,没有任何学术、逻辑或值得进一步研究考证的价值。我家长辈说,要优雅的生活,“优雅地老去”!在粮票、油票、肉票中挣扎生长,又经过“物欲横流”的中国改革浪潮的洗礼,身体里承载着祖辈代传的“顽强地活下去”的基因,我知道“优雅”那有多难!

 

从温哥华回到上海,从悠然闲适的生活,回到一如既往的热闹繁忙状态,时间依然在自顾自地往前走,在同一个地球上,悠然闲适的依然在悠然闲适,热闹繁忙的继续热闹繁忙,乘飞机从这里到那里,又从那里到这里,就是在有时间轴的四维空间中,换乘着不同的生命列车,最理想的莫过于,这辆车坐坐,那辆车坐坐。

 

 

正文完
全球早鸟优惠
 
Meijia
声明:此文章由 Meijia 2012-09-03上传,共计3731字。
转载说明:美加旅行资讯网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承担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信息(文字或图片),请发送邮件至webmaster#meijialx.com(发邮件时请将#替换为@)与我们取得联系。
评论(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