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黄石预订优惠

让我欣赏的加拿大幼教

9次阅读
没有评论

共计 4521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12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加拿大幼教("ECE"-Early Child Education), 就是指托儿所(Day Care)阶段的婴幼儿教育—-含婴儿班(Infant, 四个月到一岁半), 幼儿班(Toddler, 一岁半到两岁半), 和学前班(Preschooler, 两岁半到五岁)三个年龄段. 之后就进入附属于小学的幼儿园(Kindergarten), 然后升小学. 幼教在加拿大是个很受欢迎的专业, 所有注册的公立私立日托中心都需配备拥有ECE资格证书的老师, 因而保证托儿所的质量, 同时也表明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 北美的托儿费用相当昂贵(义务教育是从幼儿园开始的, 而幼儿园只上半天, 孩子仍需日托). 加拿大政府规定, 家有零至十六岁孩子的托儿费用是可以抵税的, 低收入家庭还可向政府申请托儿补贴, 尤其是单身母亲家庭的托儿费用几乎可全免. 从那些举措可以看出, 政府对儿童的早期教育相当重视. 而从侧面也可以看出, 孩子上不上托儿所其实是有很大区别的.

 

    幼教培养什? 写字画画算数解题虽也重要, 但那些技巧性的东西长大了再学也不迟; 而如何做人, 做个什?#26679;的人, 才是从孩子一出生起就要面对的课题. 幼教, 就是从生活细节开始, 从点滴习惯开始, 教你学会"做人".

 

第一, 学会言谢, 道歉和原谅

  

    当孩子被放进一个集体环境, 跟同龄孩子相处难免磕磕碰碰, 因此托儿所的第一堂课就是培养孩子彬彬有礼, 宽容大度的相处之道.

 

    我记得女儿在婴儿班初学说话的时候, 老师强调得最多的就是"Thank you!"—-小朋友争玩具, 最后别人让给你了, 记得要说谢谢; 老师喂你把没吃完的饭吃完, 记得说谢谢; 老师问你渴不渴想不想喝水, 你若不需要但也要记得说"No. Thanks!" 结果女儿回家后也"谢"不离口—-我洗了樱桃给她吃, 她说谢谢; 大哥哥陪她看会儿动画片, 她说谢谢; 爸爸履行诺言带她去沙滩玩, 她也说谢谢. 她说得那丹蛣M而然, 不厌其烦, 倒是我们嫌"不用谢"说得有点多了—-家人之间用得着那井 a气吗? 儿子在一旁解释: 不是客气, 是礼貌, 是尊重! 

 

    犯了错一定得道歉, 这是原则. 孩子做错了事, 要条件反射地说声"Sorry!" 音音每天都会告诉我们, 今天谁谁谁抢了玩具又不道歉, 结果被老师"Time out!"(面壁思过); 或者谁谁谁虽然道歉了但态度傲慢, 又被老师要求重来—-"Say that nicely!(诚恳地说!)" 可见说道歉之话马虎不得.

 

    而当别人向你诚恳地道歉之后, 你该怎?#21150;? 是乘胜追击得理不饶人? 还是宽宏大度地说声"That’s OK!"一笑了之?

 

    不知老师是如何教导孩子宽容地说出那句"That’s OK!"的, 反正女儿最最让我感动的就是, 在明明是我凶了她而对不起她的时候, 在她还呜咽着的时候, 只要一听到我道歉, 她必会补上一声温润的宽容的"That’s OK!" 接着还期期艾艾望着我:"再来一个Hug and Kiss(拥抱亲吻)!" 呵, 够煽情, 当然也是老师教的.

 

    拥抱亲吻, 那还不容易? 错的是妈妈呀! 小家伙不计仇不怨恨, 受了伤害还懂得原谅别人, 多好的涵养!

 

第二, 学会日常生活礼仪.

 

    东西方在待人接物方面的礼仪细节有诸多不同, 但都是越小灌输越好. 我觉得, 一个能把唐诗倒背如流的孩子可能不简单, 但一个言谈举止都很有教养的孩子更会让人刮目相看.

 

    若你一不小心打个饱嗝, 别忘了说声"Excuse me!"(不好意思!) 若听到对方打喷嚏, 你最好记得说"Bless you!"(保佑你!) 而对方会回答"Thank you!"(谢谢!) 你再说声"You are welcome!"(不用谢!)

 

    咳嗽的时候, 请用手臂掩口, 让咳出的细菌到你衣袖里而不至于四处散播; 打哈欠的时候也请用手掌遮口, 以掩不雅疲态; 吃饭时若想讲话, 要吞下口中食物后才开口, 不要边嚼边说; 嘴里有骨头或果核时应用手指夹出而不是直接吐到碗碟里; 公共场合说话不能太大声, 如果有人大声, 请以食指贴唇, "嘘"一声表示对方请安静……

 

    那麽多礼节, 烦不烦啊! 可当我留意到女儿的那些细微动作或语言时, 觉得她很淑女, 很可爱. 

 

第三, 学会示爱. 

 

    我们不担心孩子得到的爱太少, 但往往会忽略教孩子向别人表达爱心. 孩子爱父母爱家庭, 是本能的Love; 爱老师爱同学爱朋友以及爱所有认识与不认识的人, 更多的是Care(关爱). 如果人人都Love 和Care, 这个社会还会冷漠吗?

 

    托儿所没什麽学习任务, 玩玩乐乐打发时光的同时, 教孩子趁节日示爱大概就是个重要任务之一了. "情人节"(西方的真正含义是"爱心节"), "母亲节", "父亲节"都是孩子们最忙碌"示爱"的时候—-在老师的指导下制作各种卡片和手工制品, 向自己爱的或挂念的人表达心底的爱意. 这种任务此后还会延续到幼儿园乃至小学毕业, 已成为一种教育传统, 目的都只为给孩子强调一点—-Love, and Care.

 

    两三岁的女儿每天都会说"I love you Mommy!(妈妈我爱你!)" "I miss you!(我想你!)"之类的甜言蜜语, 而若是我没有热烈回应—-比如哪天离开前忘了吻别, 她定会非常失望. 推己及人, 女儿也常会对小朋友说:"Are you ok?(你还好吧?)" 或"Can I help you?(我能帮忙吗?)" 小小孩童, 道出的尽是关爱之心, 关切之情.

 

    而到了"圣诞节", 不少孩子都记得向那些贫穷的饥饿的生病的残疾的孩子"示爱"—-捐出妈妈买的新玩具新衣服, 或做一张漂亮的圣诞卡, 或捐出夏天卖柠檬茶的小金库等—-因为不是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节日的快乐的.

 

第四, 学会分享.

 

    良好的人际关系从分享开始. "Share", 应该说, 是所有品行中最重要的一点, 也是西方社会最最强调的人文素质, 而这种素质教育从托儿所已经开始.

 

    "Share"即分享, 分担. 分享快乐, 分担忧愁. 学会了Share, 那不论快乐或忧愁, 你都不是孤单一人.

 

    国外很少有独生子女家庭, 一家有两三个孩子是很普遍的. 父母要管好一群猴子, 首先得教会他们"Share"—-分享玩具, 分享书本, 分享美食, 分享一切你可能很希望但又不应该独享的东西. 学会了分享, 长大以后才懂得分担—-分担家庭责任, 分担兄弟姐妹的烦恼, 分担亲朋好友的沮丧, 分担团队的工作量等等…… 相对于我们中国社会独有的"小皇帝"现象, 国外孩子从小就懂得分享/分担的品德让人非常钦佩. 一个总是蛮横地说"我要!" 一个却会大方地说"我给!" 素质高下, 泾渭分明.

 

    记得女儿刚升到学前班时, 由于班里有两岁半到五岁的年龄差距, 看到尽是些比她大的哥哥姐姐们, 胆怯地不敢跟人玩. 但那些大孩子总是对她说:"Come on! We can share!(过来呀! 我们分!)" 很快她就跟人混熟了, 也迅速成为与别人"Share"的一员. 被大孩子欺负的事有没有? 当然有, 但若是因某某孩子不愿意"Share", 去打小报告的人一定很多!

 

    记得在一所美国大学开出的招生条件中有一条:"We want students that are happy to share, able to be a teamplayer, and experienced in group leadership." 直译为"我们的学生必须是乐意分享/分担, 易于合作, 和拥有团队领导经验的人." 很明显, 一个分数虽高但唯我独尊, 不愿分享也不善合作的人是绝不受社会欢迎的.

 

第五, 学会阅读.

 

    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是加拿大幼教的基本理念. 书本是承载知识的宝库, 一个孩子若喜欢阅读, 不就等于获得了进入宝库的钥匙吗?

 

    托儿所的阅读训练是从婴儿班就开始的. 角落里那个小矮书架就是"婴儿图书室"—-巴掌大的硬壳纸小图画书, 每页都色彩斑斓, 只有一两个斗大的字, 某处可能还有个按一下就能发声的"机关", 让孩子听了咯咯笑. 据老师介绍, 大部分书本的材质都是"可食性"的, 因为婴儿都有抓着什仍N往口里塞的本能. 女儿一岁入托, 从第一天起她就盯上了那矮书架, 相比于她那个五六岁才从玩具过渡到书本的大哥哥, "读龄"可真是长多了!

 

    女儿说, 她最喜欢每天的"Silence Time"("静默时刻"), 即小朋友们都被安排坐在课室的地毯一角, 人手一本书—-quiet reading(安静读书)—-不许讲话, 否则面壁罚站. 在家时, 我曾不止一次看到女儿把自己的玩具娃娃摆成一排, 而她则坐在中间, 拿着本书向她的娃娃"学生"有模有样地讲着, 间或还探询似地问"懂吗?" "有什什?#39064;?" 最后合上书本说了句"喜欢这本书吗?" … 我暗自好笑, 不免感慨老师的影响真够深的!

 

    有一天女儿突然说:"妈妈, 老师说我们小朋友也可以有张Library Card(图书卡)的!" 我一惊, 一醒, 对呀, 为什中ㄘO? 果然, 图书馆的阿姨"诱惑"女儿:"以后借书就用你自己的卡, 过期还书了只罚你五分钱, 而你妈妈的卡要罚三毛钱!"

 

    我曾写过一篇"三岁小女爱读书", 记的是天性活跃的女儿却很爱光顾书店的故事. 我和老公都觉得, 虽然女儿入托的费用贵过房屋按揭, 但是, 就凭托儿所培养了她喜欢阅读这一点, 我们过去三年的付出一点都不冤枉! 

 

第六, 崇尚自然和户外运动.

 

    在加拿大经常可以看到, 一两岁的孩子坐在婴儿车里或象袋鼠一样地被"绑"在爸爸身上, 跟随父母在森林里远足, 野营. 西方孩子崇尚自然的观念真可谓与生俱来, 户外运动的习惯也是从婴幼儿起就被培养, "温室的花朵"这个词似乎并不适合他们.

 

    托儿所有规定, 冬天气温在零下十度以内, 夏天气温在三十度以内, 所有孩子每天都必须到户外活动—-包括教室外的操场和更远一些的森林公园等. 所有父母无一例外地得为孩子备齐所有装备—-冬天的棉衣, 雪裤, 雪靴, 雪帽, 围巾, 手套等, 夏天的防晒霜, 太阳帽, 太阳镜和护趾凉鞋等等. 有时侯, 冬天冷得让父母都"心寒", 或夏天热得简直恨不能掉进冰箱, 可孩子还是会被安排外出—-若是换了自家爷爷奶奶带着, 怎会让孩子出去"遭那罪"?

 

    在托儿所的调教之下, 三岁多的女儿俨然已变成"好汉"一条. 两岁时就跟着我们在零下二十多度的雪天穿山林趟冰湖, 而一年前她还是个连滑雪板都不敢坐的胆小鬼; 夏天一到, 一个劲地喊着要去搭帐篷野营, 我们"威胁"她说蚊子好多, 她托起腮帮想出对策"那就喷好多好多驱蚊油!" 全家去西岸落基山旅游时, 她被哥哥牵着爬高山走石径, 在林子里穿行一两公里还兴致勃勃; 去湖上划船, 因大风冲起一米高的浪潮, 老爸决定不带她上船, 结果她大叫要爸爸划回来接她, 而一上船便不断指挥老爸往风浪里冲…… 也许是不知者无畏? 反正带这个小妞出门一点儿不麻烦, 而正在我们得意之际, 却看到旅途中还有比她更小的孩子!

 

    所以, 相对于节假日去游乐场玩耍的中国孩子, 常跟父母去郊外森林野营的西方孩子可能不是更洋气, 而是更"乡土"! 正是这种"乡土"观念培养了他们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并伴随着他们的成长, 再传给下一代.

 

 

    相关阅读: 加拿大全景热门旅游线路

 

 

 

正文完
全球早鸟优惠
 
Meijia
声明:此文章由 Meijia 2012-03-07上传,共计4521字。
转载说明:美加旅行资讯网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承担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信息(文字或图片),请发送邮件至webmaster#meijialx.com(发邮件时请将#替换为@)与我们取得联系。
评论(没有评论)